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带冥币的诗句?

2023-01-09 11:35:36  来源:网络   热度:

带冥币的诗句?

谁家墓头作寒食,野棠离离间古柏。

香毂辚辚拜扫归,日暮风吹纸钱白。

纸钱不到黄泉路,岁岁化为坟上土。

人生苦乐百年中,笑杀荒山石羊虎。

西家女儿哭未休,城东又作踏青游。

满地花枝斗芳草,还嫌落日催归早。

待得明年寒食时,又来挂纸一沾衣。

社庙观巫师降神

【作者:张璨】

灵风吹坛毛发竖,老巫跳踉作神语。

千轮万马空中来,东海神君许行雨。

急酾椒酒祭神兵,黑旗鋋日阴云兴。

鼓声冬冬未彻鸣,纸钱灰湿天瓢倾。

须臾雨歇神归去,神鸦犹噪坛前树。

神弦曲

【作者:徐贲】

灵风珣旗日光黑,灯影半明斜照壁。

湘筠飒飒泣惨凄,翠裾香带兰叶齐。

跳梁绛鼠舞碧鸡,神鸦飞出寒烟啼。

纸钱啸火高悬树,千轮万马登天去。

清明日游新城观音祠

【作者:王叔承】

一百六日春正浓,江村片水桃花通。

兰桡双飞柳底灭,船头细草摇轻红。

女郎祠前美人集,骄春粉黛花神泣。

小姑倚嫂姊将妹,佛香惹袖朝云湿。

竞舍金钗铸善财,笑打流莺映花立。

等闲倾尽吴儿国,玉骢仿佛酒无色。

百年日日宜清明,昨日无端送寒食。

眼前色界非非天,烟花梦断空遗钿。

青原寡妇哭何事,日暮东风吹纸钱。

鸡公垄

【作者:王恭】

荒岗古墓鸡垄边,蔓草离离生野烟。

狐狸养子隐荆棘,乌鸢作巢衔纸钱。

石麟埋沈土花湿,雕砖剥落樵人拾。

天阴萤火暗复明,月下精灵语还泣。

此坟未必无子孙,夙昔传闻皆宦门。

浮荣一去不复盛,空余古木啼清猿。

谁家新冢高数尺,又买西家坟上石。

忆过秦中北邙路,丧车辚辚家无数。

黄金买山葬死灰,昨日官军斫坟树。

崩茔断圹襟苔痕,髑髅无声眠草根。

生前意气动山岳,身后凄凉邈九原。

刘御史歌

【作者:屠隆】

丞相怒,烈士戍。

骢马来,烈士灾。

阴风萧萧神灵哭不止,黄沙荒荒烈士死。

吁嗟乎!刘御史。

辽阳天黑白日没,下有猰貐上有鹘,磨牙凿齿据其窟。

山鬼不敢吊,河伯不敢出,妻子那及收骸骨。

呜呼!噫嘻!何人杀孔融?何人杀臧洪?男儿出身报天子

,俯首屈死蓬蒿中。

云旗猎猎红满空,天兵下来冲烟虹,将军十道开宝弓。

谁当迎御史,上帝特遗关龙逢。

关龙逢,握公手。

酿天河,挹北斗。

拂公尘埃饮公酒,人间险巇天上否。

游戏白玉堂,逍遥黄金牖,椒山青霞亦公友。

自公去矣廓氛霾,天清地朗日月开。

墓前铜雀化为灰,塞外金鸡谪戍回。

公不在矣使心哀,我哀何为公不答。

仰视高空寒飒飒,白云苍茫九关合。

乾坤毂转人事迁,天子下诏褒忠贤。

鬼蜮射人,虹霓障天。

歼我烈士古路边,荣以大官宠大篇,子孙仍赐绵上田。

蕙殽桂醴焚纸钱,年年寒食墓门烟。

扫张氏妇墓

【作者:石沆】

云归巫峡雨阳台,杜宇声声唤不回。

惟有春风最怜惜,墓田收拾纸钱灰。

壬申除夜悼二女

【作者:沈宛君】

恶风吹断鬓,寂寞岁穷天。

落月照新鬼,伤心送旧年。

室连双晙帐,肠断一诗篇。

腊酒浇难醒,寒花泪纸钱。

悼长孺(四首)

【作者:丘刘】

莺声不散柳含烟,寒食家家送纸钱。

心折此时无一寸,杏花零落寺门前。

神祠曲

【作者:刘基】

路旁古庙壁半斜,雨滴香案堆泥沙。

槎牙死树当道卧,树上纸钱犹未化。

春秋祭祀知几时,乌鸦得食号相随。

人人欢喜得好珓,低昂拜跪山花飞。

宁知祸发在旦夕,空村无烟唯瓦砾。

庙傍乌鸦亦不来,独留土偶眠苍苔。

颜良墓在哪

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

颜良墓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说法1.颜良墓

开放分类: 地理、人物、历史、旅游景点、三国人物墓地

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率兵讨伐曹操,袁屯兵白马(今滑县东),在黎阳(今浚县城东)摆开战场,袁绍派大将颜良出战,连斩曹操多员大将,曹依荀攸言,派关云长迎战,在延津斩颜良于马下,曹兵大胜。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说法2.

颜良墓

王延尊

中原网 日期: 来源: 郑州日报

巩义市西南鲁庄镇有古墓一座,是三国时袁绍的大将颜良的坟茔,距今已有1000多年。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攻城略地,战乱不息。

公元200年,河北的袁绍兼并幽州等地以后,声威大震,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这年2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东郡太守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非常焦急。4月,曹操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

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分散敌方兵力,可以取胜。”并进一步阐述:“如果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的架势,袁绍的主力必被吸引过去,然后派出骑兵,乘其不备,奇袭白马,可擒颜良。”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亲率骑兵日夜兼程直奔白马。颜良始料不及,惊慌失措,匆匆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千军万马之中,其余将领也不能抵挡关羽。袁军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事后,曹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颜良死后,尸骨葬于现在的鲁庄镇。墓旁建有颜良寺,寺内有颜良塑像,“文化大革命”时寺被拆除。附近的两个村庄以颜良名之,即颜良寨和颜良村。新中国成立后,建在墓附近的水库也命名为颜良水库。

说法3. 阎良其名由来考辩

阎良原是临潼渭北的一个古镇,1966年设区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航空城了。然而阎良其名的由来却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诚为憾事。较为盛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以“闾阎良善”而得名;一说以颜良墓而得名。新编《阎良区志》对“闾阎良善”之说予以否定,但也未肯定颜良墓之说。近来,许多网站都用“闾阎良善”作为阎良之名的由来,以致谬论广泛流传。阎良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郑春瑞先生指出“不加考究地以某种传说作为阎良地名的由来是不科学的、不严肃的”,并呼吁“广大文史学者和方志专家深入探索研究,早日解开这个历史悬念,给阎良地名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拙文试对阎良地名由来的往说作以考辩,并首次提出“姓氏说”,以求教于方家。

一、“闾阎良善”之说

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巷里的门。闾阎泛指平民老百姓。《史记・苏秦传》云:“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所能为也。”闾阎良善喻意这里的人民朴实善良。为了将喻意美好的“闾阎良善”说成阎良地名的由来,作俑者是费了不少心思,而且专家级的人物也参与其中,其杜撰碑文,曲解历史,牵强附会以求新奇的做法令人十分气愤。

“闾阎良善”之说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阎良地名调查中出现的。据当时阎良村的一位八旬老者曾汉辰回忆,大约在清末民初时,他在阎良镇南的石坊寺故址见过一块碑石上写有“闾阎良善”四字。后来阎良区地名志办公室认为阎良是“闾阎良善”的省语,便以此作为阎良之名由此而来,并编入地方文献。1991年阎良报社的李鑫锋先生还撰写过《阎良其名的由来》一文,被收入《阎良文史资料》第一辑。文章说:清初,阎良一带三年大旱,临潼县令上疏皇帝请免皇粮,获准后,临潼县令于阎良镇南石坊寺立了一块石碑,上镌 “闾阎良善”四个大字。后来当地人取“阎良”二字作为地名以自勉。然而阎良之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富平县志》中已有记载,故“李说”不攻自破。

1992年,阎良区地名志办公室在阎良区的西闸口树立了阎良乡碑,碑阴在关于阎良乡的简介中这样写道:据《东晋孝武帝・姚苌传》记载:“‘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阎良由此而得名。”此说比“李说”闾阎良善早出1200多年。后经查访得知碑文系根据西安市的地名专家葛慧的研究成果而写的,故称此说为“葛说”闾阎良善。查阅《晋书・姚苌传》,其原文为:“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母庸置疑,乡碑中的文字源于这句话。但作俑者尚自信之足,知原文无说服效力,遂改为“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以愚人。《晋书・姚苌传》中的这段记述是说姚苌在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用人之道。泾县与阎良相去甚远,二者无涉,所以“葛说”闾阎良善难以成立。

2002年,葛慧先生撰写《古往今来话阎良》一文并刊登在《说古道今》2002第 4 期,极力鼓吹闾阎良善之说。文中说,384年,羌族首领姚苌建立的后秦政权曾在阎良故镇东南的汉万年故城(今阎良区武屯镇东)建都。同时还说阎良老街道有一通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什方寺的碑石(即曾汉辰所云之碑),碑额上镌“闾阎良善”四个大字,碑文曰:“阎良古镇,渭北名区,兴于汉唐,乃至宋明,物丰茂,人杰地灵……”。然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姚苌建立后秦,称万年秦王之事发生在今陕西铜川(见王仲德先生《铜川旧志拾遗》)。秦王前冠以万年,寓意长久,而不能理解为地名。将阎良古镇东南十公里的汉万年故城(秦汉栎阳城)和“万年秦王”扯在一起,实再是牵强附会。葛慧先生之所以这样附会,还是想为《晋书・姚苌传》中“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找论据,然前文已述其事在甘肃泾川,与阎良无涉,此处不再赘述。

其实,葛慧先生将《晋书・姚苌传》中的记载和“闾阎良善”联系起来还是源于石坊寺的那块传说镌有“闾阎良善”的碑石。只要找到那块碑石,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葛慧所说的“什方寺”早已在清末的回民起义中被夷为平地,然而所幸的是1982年9月这块碑石在阎良副食加工厂内被找到了。2003年10月,笔者到阎良区大良村拜访了石碑的发现者及抄录人宁一民先生,在其家里见到了他用毛笔书写工整的《重修十方院碑记》,据碑文所述,此碑刻于道光十年(1830),碑文由当地人任辉、苏海南撰写,全文400余字。文中记述了道光七年(1827)重修十方院之事,但未记述十方院的修建年代,只说十方院是阎良镇南郭的一个道院,里面有三清殿、韩仙洞等建筑,规模宏敞。但全文没有“闾阎良善”一语。这篇极其珍贵的碑文还澄清了许多事实:一是寺院的名字是“十方院”而非前文中所言的“石坊寺”、“十坊寺”;二是十方院是一个道教场所而非佛教寺院;三是葛慧在《古往今来话阎良》一文中的《重修十方寺碑记》一文纯系杜撰,他本人从未见过这块石碑;四是葛慧所言重修什方寺(应为十方院)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而实际上是道光十年。碑记是“闾阎良善”之说的皮,《晋书・姚苌传》是“闾阎良善”之说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闾阎良善之说系今人杜撰,并为能者鼓吹,以讹传讹,以致几成定论,实为阎良地名研究工作出现混乱的根源。

二、颜良墓之说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闾阎良善”之说出现之前,当地一直流传着阎良因颜良墓而得名的说法,此说在民国时较为盛行。经走访得知,在阎良故镇东门外约3里的中广合村和东广合村之间旧时确有南北排列的两个大冢,二冢相距约而十米左右,当地人称为颜良、文丑墓,北者为阎良墓,南者为文丑墓。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临潼县志・疆域图》中今阎良村的位置明确标记为“颜良镇”,这是阎良因“颜良墓”得名的一个间接佐证。然而查阅历代《临潼县志》,仅此一处为颜良镇,其它均作阎良或闫良。且历代《临潼县志》也无颜良葬于此和阎良因颜良墓而得名的任何记述。阎良之名是否与颜良墓有关,我认为有必要弄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颜良墓的真假。据陈寿《三国志》记载,颜良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麾下的一员骁将,勇贯三军。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简兵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许昌)。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今河南浚县)。四月,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迎战,遂被关羽斩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云其县有颜良墓。颜良死于浚县,葬于浚县,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既然历代《临潼县志》中无颜良墓的记述,可见颜良葬此的说法一直未得到官方的肯定。故阎良镇东门外的颜良墓肯定不是颜良的真墓。另外河南省禹县鸿畅乡东南贾村有文丑墓,村子原名文家寨,村旁有文丑庙。故阎良当地的文丑墓也必然是假的。然“墓者,慕也!”阎良的“颜良墓”会不会是颜良的衣冠冢呢?前些年,曾有人在《阎良报》上发表文章鼓吹此说,说颜良的后裔为逃避曹魏集团的追杀逃到这里,改姓为阎,并为颜良修筑衣冠冢以作纪念。迁居于此本为逃避曹操的追杀,然而他们为什么不“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为何还要修筑巨大的衣冠冢来“招摇”呢?这一隐一露,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者,既然建墓,只建颜良墓就可以了,为何还要为文丑建衣冠冢呢?阎良村至今亦未发现颜良后裔在此居住的文物佐证,故“颜良衣冠冢”的说法也不可信。据东广合的孙志文先生说,解放后,当地人在颜良、文丑墓取土用于建房、施肥,封土逐年被破坏,直至1967年前后被彻底毁平。根据孙先生描述的情况来看,这两个墓应为汉代的无名氏墓冢。这样的无名冢阎良地区在解放初期尚有数十座。

2、先有颜良墓还是先有阎良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阎良区及其附近的许多地名都被附会了一些历史故事。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有一个叫百里兴的村子,位于清河之滨,有的人就附会说相传春秋时秦国的大夫百里奚在那里放过羊。阎良关山镇的冉家村原名蔡庄,附近有几个无名大冢,当地人附会说这是三国时荆州刺史刘表夫人蔡氏及其子刘琮、部将蔡瑁、张允等人之墓,并说蔡家庄是蔡夫人的娘家。据《襄阳耆旧记》载:“蔡瑁,字德圭,襄阳人。”蔡瑁是蔡夫人之弟,蔡瑁是襄阳人,蔡夫人的娘家当在襄阳,与阎良关山的蔡庄无任何关系。上述四人的生地、卒地也与阎良无任何关系。根据上述情形,所以笔者推测,所谓的颜良墓本是阎良村东的无名冢,因为有了阎良村,当地人才将这二墓附会为颜良、文丑墓。昔年,笔者也曾认为阎良之名源于颜良墓。并推测大约在元末明初之时,有一批移民迁到这里,见当地有二冢,因念三国颜良、文丑二将骁勇,遂附会有为颜良、文丑墓,村遂以颜良墓而得名。然而“颜良”缘何成为“阎良”却一直无法解释。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难以使人信服。

3、颜良墓说源于何时?阎良之名首次见之于地方文献是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中,该志中出现过两处,一处作阎良村,一处作闫良村,可见当时尚无颜良墓之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史传远编修的《临潼县志》首次出现“颜良镇”,可推知当时已有颜良墓之说,既然能在县志中将阎良镇写作颜良镇,可见当时其说已较为盛行。故笔者推测颜良墓之说的兴起上限不会早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下限不会晚于1776年。

三、阎良之名可能源于姓氏说

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载,当时阎良(闫良)是富平县巩家里下辖的一个村。《临潼县志》又云,明末,阎良村归属临潼县廉留里,并设立镇市。从新编《阎良区志》可知,阎良区境内的村庄除山东庄外,其大多都是元末明初形成的村落。阎良村可能是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中国的地名大多与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特殊的地形、文物古迹、姓氏等方面的原因有关。阎良之名既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无关,那么阎良村会不会与姓氏有关呢?对此目前虽无直接证据,但也不无可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阎得名与姓氏有关的佐证。

一是以两种姓氏命名方式上的佐证。

阎良村最初可能由阎、良二姓人家聚居筑村,故得名阎良村。这种得名方式也有佐证,如阎良区武屯镇的耿许村(后分为耿许东堡和耿许西堡)就是因耿、许二姓人家而得名的。今阎良村虽无阎、良二姓人家,但也不排除二姓人家迁走或绝祀的可能。如果这种可能存在,迁走的时间有两次,第一次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第二次当在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时。阎良的许多村庄在战乱中被夷为废虚,新来的移民定居于此后,仍沿用村子的旧名。如阎良关山镇的陈家庄子,陈姓人家在清初的战乱中早已迁走,但村名仍沿用至今。

二是文献中的佐证。

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陕西通志》中有“阎梁镇”的记载,阎梁镇当为阎良镇之误。但从中不难看出《陕西通志》的编修者也认为阎良地名与姓氏有一定关系。

三是附近村落命名的佐证。

阎良附近的蒲家、银刘、纪家、贤孙、谭家、郑家、三田等许多村庄的得名都与姓氏有关,毗邻的富平县华朱乡就有阎村,也可为阎良得名源于姓氏的佐证。即便阎良之名与人数较少的良姓无关,也与阎姓有关的可能性极大。

阎良在历史上最初只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其名之由来,历代文献也无记载。随着阎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阎良知名度不断提高,弄清阎良地名的由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囿于种种原因,目前对阎良地名的研究还只能停留在推测阶段。笔者首次提出源于“姓氏说”也只是一个假设,还需得多其它历史文献及碑石、墓志铭的佐证。笔者愿与广大爱好文史工作的同仁们共同努力,早日解开阎良“身世之谜”。

2007年11月16日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