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吊唁 > 正文

给老人守丧有什么讲究?

2023-01-08 16:01:42  来源:网络   热度:

自古以来,给老人守丧,大致相同。但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像我们湖南常德这地方,给老人守丧时,亲人围在老人遗体周围,有一些至亲会哭上一会,隔一会烧一点冥币,点几只香。在晚餐后摆上碗筷,装满饭菜、白酒,意思让老人吃饱喝足上路。晚上8点开始,会有大鼓师傅说唱、祭拜。凌晨,鼓匠师傅会“劝亡人”,用悲戚的唱腔诉说老人的一生,守丧的亲人们这时候悲从中来,大多痛苦。“劝亡”完毕,经验稍差的鼓匠继续说书,亲人们便清理一些老人贴身衣物的后面部分垫在老人遗体的下面,表示“有后”。所有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清理孝堂,直至火化老人,等着天亮安置骨灰。

守丧,又称守孝,也就是中国人的五服观念。在古代,国人必须给逝者戴孝,穿孝服。而守孝对不同的亲属又有不同的讲究!譬如以下分类:

儿子:全身孝,三年。

孙子:全身孝,一年。

曾孙:半身孝,一百天,

玄孙:半身孝,一个月。

玄孙以后的孙辈,只是头戴孝,出殡后去掉。

现在按照国家法律出了五服,同姓同宗的都可以通婚了。不过在很多地区,家族比较大的,还是有很多人守礼制,不当“日本人”。至于老人过世后守孝,也不可能做到古代那种礼节,差不多就行。只要老人在世时自己好好孝顺,就比什么都强。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

守丧:守服丧事

守服丧事。[1]《后汉书・李固传》:“ 固 弟子 汝南 郭亮 ……诣阙上书,乞收 固 尸,不许,因往临哭,陈辞於前,遂守丧不去。”

为何孔子认定“不守丧三年,心就不安”呢? 孔子谈到理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了解儒家人性论的出发点。人心对父母的深情,原来是由具体的成长经验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孔子的观察居然如此平实。可见伟大的哲学必由平实的经验开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洞识能够针对人心之安与不安。

守丧期间要注意以下规矩

带孝以往生者为主, 男左、女右, 服丧期间应以素色服装为宜, 孝子孙于服丧期间不得修剪面容与头发, 丧家家中的春联应立即拆下, 带孝勿进入庙寺与他人之家, 外出时,可先将孝取下放置灵位旁或衣服里, 家中安灵时,拜饭时间为晨昏(上午七点及傍晚时间),一天两餐,可比照往生者生前用餐时间,晚饭最好于傍晚,太阳下山前供奉, 家中安灵应以红布遮蔽神明,灵前香火需延续勿终断, 入木时辰看好便可报丧,父丧要报伯叔、姑母等;母丧则要通知外家,俗称「报白」, 母舅以外的亲戚,可央求人代为报丧。

有客上香时,应由丧家点香再递给客人,祭拜时丧家应在一旁告知往者、祭拜者姓名及吉利话、后再答谢接香, 长辈到时应以跪礼迎接。

丧眷禁忌

(1)、 丧期内禁忌生产活动。一是视其丧事、丧眷皆为凶兆, 若从事生产活动,会危害庄稼,使其歉收甚至绝收。 二是对亡灵的敬畏, 为祭典亡灵,要停止生产。

(2)、 一般丧眷在守孝期间禁止参加一切 娱乐 活动。 不能到人家家串门子,唯恐为别人带来晦气。旧时,丧眷还有不入公门的禁忌, 在官的要去官,守制三年,以尽孝道。

服饰禁忌

忌穿著红色、彩服,以白色为孝服色。

中国孝服自重而轻依序为:斩\、齐\、大功、小功、缌麻。 越是血缘亲近的丧服越重,其服质料越粗、制作越简陋,这说明了丧服是孝眷的一种「自惩」形式,以自我惩处的形式来表达孝心,或说是对死者生前未能尽到孝心而自责的表现。

旧时,服丧期间忌过问官场之事,即便过了三年,仍旧忌男穿官服带官帽,女子则忌穿W服红衣。

服丧期间孝眷禁忌理发、梳头、剃须、刮脸,据说,是为报老人对小孩擦屎刮尿的养育之恩。

礼记大传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这是儒家制定丧服制度的六大原则。

一亲亲: 即以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作为制定。丧服亲重的一个原则,以己为中心,依照亲疏关系制定,和自己越亲的服越重。

二尊尊: 儒家除了亲亲外,最重视尊尊。固丧服四制首为恩(亲亲),次为理(尊尊),如臣为君服斩衰三年。即是而为外祖父母,本只应服缌麻但丧服篇却规定服小功丧服传,就说是以尊加也。

三名: 名就是名份。虽非血亲但有名份即须为知服丧,如姻亲关系或妯娌。

四出入: 是指女子或男子音出嫁或为人后,宗族归属不同,于是服丧轻重也有不同。

五长幼: 这是指死者死亡时之年龄长幼。若为长人则依照一般服等服丧,但未成年则依其死亡的年龄来做区分,要降等为他服丧,如为达最低标准年龄则无服。

六从服: 这是只因从某一种关系人之服而服的一个原则。

饮食禁忌

礼记:「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但此忌在民间早已败坏,是恶陋之丧俗。

服丧期间,过年时禁忌做甜年糕,只能做萝卜糕。也禁忌丧眷吃粽子和做红龟。

禁忌孝眷同前来吊唁的宾客一同上桌吃饭。

祭扫禁忌

妇女不能上坟祭扫,俗以为女人上坟,意味著家中无男子、无后代子孙。尤其孕妇是更不行的,唯恐亡灵扑著胎儿,使孕妇难产。

若是犯了罪被判刑而身体上留下残疾者,也禁止为父母祭扫,因「惭负先人」。再者,也恐亡灵见其子孙受刑,痛惜感伤。

修冢、祭扫,忌讳请他人代劳。

民间上坟祭扫、烧纸,多以七数为期,有求死者还阳之意,以七七为终。

以上所述,是民间传统守丧风俗中,主要的讲究,不过,在新 社会 ,虽着 社会 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守丧礼也有所减化。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因此,要请专业人士选择葬礼的日期、好风水的墓地。

六、下葬后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则忌回头观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随活人回家。

七、服丧期间忌讳走亲访友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把诵经的功德回向给过世亲人和法界众生,多去庙里以过世亲人名义做功德,助印佛经,资助建寺庙,过世的亲人在那边会受益。南无地藏王菩萨!(争取49天内,去庙里为亲人做功德,最佳时间,救拔苦难!细研《地藏菩萨本愿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