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中国法定的祭奠日或传统节日。?

2023-01-08 07:27: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中国法定的祭奠日或传统节日。?

所谓法定的祭奠日也就是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对已故的人有那些祭奠日,有什么意义?

关于祭奠故人的传统节日,有“四节说”和“五节说”两种。

“四节说”,笔者老家当地的沿袭习俗,即一年当中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山神节和寒衣节。

“五节说”,在“四节说”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中元节”。

“四节说”中的春节、清明节、山神节和寒衣节,一般分布在温度不同的公历四个季度中。也就是说,每个季度即有一个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生者团圆的同时,不忘对逝者的思念。每逢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家族里一起到墓田去给祖辈等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等过世亲人的追思。

春节上坟,有三大特点:一是祭者家族性,不能单门独户行动。二是贡品丰富性,鸡鱼肉豆腐等菜品、酒和烧纸,样样俱全,尤其主食中水饺和馒头必备。三是喜庆性,上坟祭祖多为男性爷们,集体叩拜,鞭炮齐鸣。虽值隆冬时节,但祭祖充满欢快的节日情调,只叩首,不哭泣。

但闺女不不能回家上坟,因为自腊月二十三后闺女不回娘家门。这一封建习俗,意味着传递香火的只是男子。因此,人们的重男轻女传统观念,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障碍,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诸多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春节、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因此,两节在民间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二)清明节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关于寒食,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饿得晕了过去。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建议放火烧山,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出来。孰料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原来是片衣襟,有一首血诗,其中最后一句为:“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其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他珍爱地掐下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春光明媚的“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甚早。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给逝去的亲人扫墓,是“清明节”祭奠活动的一大特点。

(三)山神节

农历六月六,俗称“山神节”。农历六月间,因庄稼、草木生长茂密,狼、虫虎豹容易藏身出没,伤害人畜。为求山神保护,这一天人们炒新麦子面拌红糖,将炒面撒在山上。进山烧纸香,摆供桌,磕头跪拜乞求平安无事。供品必须有瓜品。农历六月六,在笔者的家乡是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祭奠的传统节日。

(四)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寒衣节,是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因《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又俗称 授衣节。

寒衣节祭祀祖先的仪式与古时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长辈带领儿孙上坟,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纸钱、纸扎的寒衣、楼台等。出嫁的闺女,也于这段时间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十月一”上坟,为逝者送寒衣,是其特点。

(五)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看来,多烧纸钱是“中元节”的特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里,不仅需要正确处理封建迷信与民族信仰的关系,而且需要正确处理封建迷信与感恩的关系,尤其做到在表达追思已故亲人的时候,既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又不能因此过度悲伤。生者只有用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祭奠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由以上对山西各地丧葬礼仪的简略缕析,可以看出,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如论者所说:“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一种独特的方式。”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摘自《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资料:

对历史上的英雄祭奠,是要我们心怀崇敬之心的,

并不是说要做给活人看,如果你心里不愿,这也就没有了意义。

对自己已故亲人的祭奠,当然是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思念,

当然也不是做给活人看的,这点你心里不愿更没有人逼你。

最基本的,其实还是源于我国的传统,认为死去的人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崇敬与思念之心。

其实,更加是我们活着的人的心里寄托啊。

说好听了 是寄托哀思,事实上就是做给活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