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绵山背母亲的故事?

2023-03-17 17:06: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绵山背母亲的故事?

介子推背母上绵山

介子推,春秋时代周晋人。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受晋惠公和骊姬的迫害,带着文臣武将狐毛、狐偃、介子推等人逃难到临国,最后被秦穆公送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忘了一个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出身贫苦,他不做官,只好靠编织草鞋养活老母。

邻居张解见了,劝介子推找晋文公请赏,介子推只是笑了笑,什么话也没说。介子推的老母看儿子织草鞋养家也太辛苦,也劝儿子说:“我儿跟重耳逃难多年,立有大功,为什么不找他谈谈,说不定能得到荣华富贵,不是比你织草鞋强吗?”

介子推说:“主公当上国君,上顺天意,下合民心,我怎么能去争功夺利?我宁愿一辈子织草鞋来养活您。”

老母见儿子这样高洁,也就不再去难为介子推了。过些时候,介子推跟母亲商量说:

“我很爱附近的绵山,那里山清水秀,土地肥美,草丰林密,很适合隐居,我们到那里去吧!”

“我儿志趣高尚,就依你吧!”母亲说。收拾了简单的行装,介子推就背着母亲上路了。张解甚觉不公,替介子推不平,就偷着写了一篇讽刺诗贴在朝门外。诗中写道:“蛟龙逃难,没有深潭可以躲藏,众蛇随它周游四方。蛟龙饥饿,一蛇割肉献上。蛟龙返回龙潭,众蛇住进新房。只有一条蛇没有住处,背着老母流落荒野,十分悲凉!”

手下人揭了诗文进宫献给晋文公。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惊叹道:“啊呀,我简直是老糊涂了,怎么把介子推给忘了呢?快,快把介子推给我找回来!”

宫人来到介子推原来住的地方,只见一把大锁锁着房门,只好回宫禀告实情。晋文公听后令宫人把张解召到宫中,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说:“能找到介子推,定有重赏。”

张解把介子推背母去绵山的经过对重耳讲了一遍,并答应领路到绵山。晋文公十分高兴,立即封张解为大夫。张解作向导,晋文公带着文臣武将,率领着大队人马来到绵山脚下,打听介子推的下落。有个农民说:“前几天,一个汉子,背着他的老母进山去了。那汉子对他母亲照顾得可周到了,现在不知走到大山的什么地方了。”

晋文公的人马在山里找了好几天,也没见到介子推的踪影。手下有个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母亲,如果放火烧山林,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

重耳下令烧山。漫天大火一连烧了好几天,大火渐渐灭了,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重耳派士兵搜山。只见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之下。重耳见状,失声大哭。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名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介子推和母子遇难的这一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后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北方人管这一天叫“寒食节”。

二、上山祭奠必须是单日子吗

祭祀是对逝者的哀思是一种传统的寄托方式,关于祭祀的日期要根据当事人的时间确定,一般在清明节的前后都可以。关于是否是单日子,不重要。都没有必须一说。

三、怎样祭奠在远方的亲人?在家里烧纸钱和燃上一注清香还有香烛,然后写封信一块儿烧了,他会收到吗?

在家可以祭奠远方故去的亲人。设立亲人的灵堂,摆上亲人的照片、香案、贡品,就可以祭拜🙏。

四、死人送上山第二天在半路上祭拜是什么意思

就是累了,需要休息,喝水,什么的

五、清明节怎么祭奠亲人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

  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

  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