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缅怀 > 正文

康熙重臣?

2025-04-16 16:21:46  来源:网络   热度:70

一、康熙重臣?

康熙皇帝有三位重臣,分别是明珠、索额图和佟国维。

这三位重臣不仅是重臣,更是康熙皇帝的直系亲属。

第一位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娶了英亲王阿济格之女,成为康熙皇帝的堂姑父。但是权倾朝野的明珠却不仅仅是因为亲戚关系。明珠以侍卫出道,先后担任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充分显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而让他奠定朝中地位的是撤三藩中的主张。当时的康熙帝认为如果任由三藩发展壮大无疑是养虎为患,但朝中以大学士索额图为代表的大臣却依然反对撤藩。而明珠却坚定地站在撤藩的立场上,在三藩被撤除后,明珠也因此成为康熙非常器重的大臣之一。

明珠除了在撤三藩上立下汗马功劳,也在收复台湾的问题上作出过贡献。但这样一位重臣,却在得宠以后忘记本分,大肆贪污受贿买卖官爵,还和马上要提到的索额图一起把朝局搅得乌烟瘴气,最终被弹劾倒台,再也没能得到康熙的重用。

第二位索额图。

索额图的出身更加不凡,他是满族中最正统的正黄旗人,也是康熙初期四大辅臣之一索尼之子,得益于父亲在朝中的地位和与皇族的亲戚关系,索额图在康熙主政后不久承袭一等公,前途无量。而此时,正是权臣鳌拜和逐渐成长起来的康熙对抗的局面,而在突袭抓捕鳌拜的过程中,对鳌拜不满的索额图是主要参与者,在康熙清除了鳌拜党羽后,索额图立功升任大学士,这一当就是10年之久。

索额图这个大学士当的算是顺风顺水,尤其是在和俄国因边界问题产生的数次交锋中,索额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直接功臣,不仅巩固了边境安全,也有效地遏制了沙俄的侵略活动。而在之后数次随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争中,虽然有过失误,但总体上算是功大于过。

但这位权臣之子或许是没遇到过什么失败,所以他的野心更大。除了他在朝中与明珠互相倾轧导致朝廷不稳,他还把野心放在了太子争位的活动中去。此前康熙对索额图已经颇为不满,又随着太子结党一事的败露,作为幕后推手的索额图自然不会被放过。不仅同党被严惩,后代多被革职流放,自己的二儿子直接被处死。在康熙倚重的那么多的权臣中,索额图可以说是下场最惨的一位了。

第三位佟国维。

佟国维可以说是这三位权臣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佟国维不仅是康熙的舅父还是他的岳丈,说白了也就是皇后的父亲,这亲戚关系一点也不比前两位权臣弱。但是就像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剧情一样,索额图和明珠的斗争占据了康熙朝中权臣的大部分斗争。而在这其中不显山露水的佟国维似乎从未成为朝廷的焦点。

这份“低调”也让佟国维在康熙年间的存在感并不算强,也为佟国维之后的出路做了一个铺垫。在康熙晚年时的皇子夺位之争中,佟国维也参与了进去。要知道当时的他早已辞官卸任,而此时参与夺位之争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的心思自然也使得康熙大发雷霆,当朝怒斥。

但是同样是参与皇子夺位之争,佟国维为何得以全身而退?他顺应了康熙的心思。在被康熙当朝怒斥后,佟国维就明白了康熙对此事的态度,于是主动请罪,还在康熙的授意下,亲自配合康熙铲除自己曾扶持的八阿哥及其党羽。随后,他的儿子隆科多也因此被提拔,并在雍正年间得到重用。

而在佟国维去世后,康熙曾数次提他及并为他举行了几次祭礼活动,这是比较罕见的,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为其书碑文,“舅舅佟国维,性资忠勇,器识宏通”,“躬亲苹藻,以用之公侯之宫。象表山河,永厘尔子孙之庆。” 康熙五十八年(1719)和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两次谕祭佟国维之灵。认为“(佟国维)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而他的三儿子隆科多更是成为雍正的重臣。

二、东吴重臣?

东吴大臣的名单,周瑜,鲁肃,吕蒙正,乔玄,等等,都是东吴的名臣

三、古代重臣?

魏征。

魏征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几乎拥有着完美的人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谏言,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谏臣,既然是谏臣,那必然就是忠臣了。他这一生也是以直言敢谏而著名的,据史料记载,他这一辈子曾向君主谏言过数十万次。他的胆量和气魄至今恐怕都无人能及。

四、诸葛亮为何废掉同为刘备托孤重臣的李严?

李严被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诸葛亮必须废了他;李严自己找死。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年纪还小的刘禅安排了两个辅助大臣: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刘备打的算盘精明着呢。

刘备死前用“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把诸葛亮给抬撑起来了,诸葛亮只能做个忠臣;同时又安排李严作为尚书令,同丞相诸葛亮一道辅助刘禅。

李严和诸葛亮其实还算是“老乡”,李严是南阳人,而诸葛亮曾经“躬耕于南阳”,李严真正发迹却是在益州,也就是在刘璋手下当上了成都令,并且一直在益州发展、深耕,而诸葛亮却是刘备真正意义上起家的老班底,一路从荆州发展起来的。李严在后来的蜀汉阵营里属于益州派,诸葛亮是荆州派。

刘备临死的时候,估计算到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辅佐人事安排上搞了平衡,让荆州派统军,让益州派领政。毕竟枪杠子掌握在荆州派手中更让人放心,但是政权建立又是以益州为基地,让益州派的李严领头,既可以收买李严,又能利用李严在益州派的声望,确保蜀汉政权很稳定。

刘备考虑得周全,但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身为丞相,又受皇帝令辅佐幼主,哪管什么荆州派、益州派,只要蜀汉政权稳定就行,更何况他根本就不希望有人来掣肘,蜀汉本就是个小朝廷,庙很小,哪里容得下两个方丈。

刘备死后,诸葛亮先是让李严留守永安宫,也就是一直让他驻守白帝城防御东吴,他和刘禅回了成都,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后刘备时期的人事安排,这让李严相当的不满,自己好歹是昭烈皇帝制定的辅佐大臣,现在却在戍边,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诸葛亮安排李严守永安宫,就是想废掉李严,只是不想直接和李严撕破脸,如果李严隐忍不发,循规蹈矩,诸葛亮也是拿他没办法的,毕竟刘备的遗命在那里,而且益州派在朝中的势力也不弱。

坏就坏在李严这人心胸狭义,始终想与诸葛亮在蜀汉朝廷中决出高低,期望能够得到顾命大臣同等的权力,于是在朝中事务中时不时的与诸葛亮发生点摩擦。

建兴八年,曹魏攻蜀,诸葛亮令李严领军北上汉中抵御司马懿,他居然假称司马懿私信许官于他,要挟诸葛亮,诸葛亮上表朝廷对其封官许诺,并重用其子李丰,李严才领军出征。

到了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进行北伐,李严督办粮草,由于路途遥远,且多日秋雨,导致粮草运输不畅,李严恳请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退兵后,李严居然上奏皇帝说粮草充足,丞相撤兵贻误战机,这就是典型的诬告和陷害了,而且是拿国家利益以报私仇。

李严高估了他在刘禅心中的位置,诸葛亮回朝后,对李严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并上奏了后主刘禅,李严被贬为庶民,流放至江州的梓潼郡,从此他再也没有入朝为官。

严格来说,李严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官吏,只是由于自己过于狭隘的性格,导致了与诸葛亮无法和睦相处。其真正的根源是刘备,他留下两个顾命大臣就种下了祸根。

五、恭王府重臣

恭王府重臣:宫廷政治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宫廷政治中,恭王府重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恭王府作为清朝皇室的一部分,其内部政治体系独具特色,重臣们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恭王府重臣们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他们负责处理朝廷事务,协助皇帝制定政策,参与重要决策的讨论。他们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政治经验,能够为皇帝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他们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政治家、学者和军事家,是皇帝决策的重要支持力量。

其次,恭王府重臣们是宫廷政治的制衡者。在权力集中的皇帝制度下,恭王府重臣们扮演着监督和制约的角色。他们拥有重要的职位和特权,能够观察和监控皇帝的行动,及时提出建议或是警示。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权力的平衡,防止皇帝滥用权力或是偏离正道。

此外,恭王府重臣们是官场精英的代表。他们通过努力与才华脱颖而出,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任用。他们的职位和声望使他们在官场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与其他官员相比,他们更接近皇帝,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资源。他们也成为其他官员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恭王府重臣的职责:

恭王府重臣们的职责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他们通常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制定政策和法律:恭王府重臣们参与制定朝廷政策和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2. 处理官员任免:他们负责选拔、任命和罢免官员,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品德符合要求。
  3. 处理紧急事件:恭王府重臣们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各种危机。
  4. 管理恭王府内部事务:他们负责管理恭王府的日常事务和财政预算。
  5. 担任外交使节:他们代表皇帝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恭王府重臣的影响力:

恭王府重臣们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恭王府内部,他们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恭王府重臣们的影响力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常常是皇帝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可以改变国家政策的走向,影响国家的命运。

其次,恭王府重臣们的影响力可以影响其他官员的晋升与否。他们对官员的选拔和罢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官员们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因此,恭王府重臣们的意见和评价对于其他官员的前途至关重要。

此外,恭王府重臣们的影响力也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他们作为权威和领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会被社会所模仿和尊崇。他们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引领社会风尚。

恭王府重臣的智慧与魅力

恭王府重臣们之所以能够在宫廷政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智慧外,还因为他们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

首先,他们的学识渊博。恭王府重臣们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各种艺术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他们的学识涉猎广泛,能够与各个领域的人进行高水平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他们的胆识和气魄。在宫廷政治的斗争中,恭王府重臣们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果断的决断力。他们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沉稳应对,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此外,他们的品德高尚。恭王府重臣们以正直、廉洁、忠诚为核心价值观,他们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清正廉洁。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标准为其他官员们树立了榜样,也深受皇帝和民众的敬佩。

总而言之,恭王府重臣在中国古代宫廷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宫廷政治的制衡者,也是官场精英的代表。他们的职责包括制定政策和法律,处理官员任免,处理紧急事件,管理恭王府内部事务,担任外交使节等。他们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恭王府内部,还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其他官员的晋升与否,以及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他们的智慧与魅力使得他们在宫廷政治中获得了高度的尊重和认可。

六、武则天的重臣?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2、娄师德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3、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

同情武则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入为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

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

开元九年(721年),去世,终年七十一, 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4、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

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

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

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5、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

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摄政时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载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进拜特进,后遭到宰相韦方质的攀诬。武则天虽未相信,但他年事已高,竟因此惊惧而死,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中宗年间又赠司空

七、重臣和权臣区别?

重臣和权臣的区别是重臣是一个政权下面设立的各种高级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这些官员统称大臣,是一国之基础。而权臣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的大臣 。

权臣一般如 宰相、 首辅 、军机大臣、 财政大臣较有实权(兵权、财权、人脉等) 。

他们在当时政权面前说话,不管对错,就连皇上(主席)都要考虑,并权衡利弊。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关系到当权者的安危。

比如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也有就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比如赵高,和珅。

八、1912年清朝重臣?

第一位:爱新觉罗·善耆,他是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的后代。

第二位:爱新觉罗·溥伟,他是道光帝旻宁曾孙,恭亲王奕訢之孙,在家族关系上属于溥仪的表哥,曾被列为光绪皇帝的继嗣人选。

第三位:穆尔察·铁良,他曾为荣禄幕僚,满洲镶白旗出身。

第四位:爱新觉罗·良弼,他是道光年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的大学士伊里布之孙,早年曾留学于日本,毕业回国后,良弼一路官至禁卫军训练大臣。

九、康熙十一位重臣?

大臣排行榜如下

1、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其在顺治年间便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期间劝课农桑,百姓安居乐业。后来由于政绩卓越被屡屡提拔。康熙年间先后当过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及巡抚等,最终被任命为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被康熙帝赞为“清官第一”,可谓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

2、索尼

索尼出身高贵,乃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重要的开国功臣。顺治皇帝临终时,任命其为四大辅臣之一。索尼还是康熙皇帝皇后,孝诚仁皇后的父亲。索尼可谓是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

3、李光地

李光地是康熙最为器重的臣子之一,其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过程中都有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曾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朱子全书》《四书解》等作品。

4、郝浴

郝浴是顺治年间的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曾经上疏弹劾吴三桂,结果被罢黜流放。后来,吴三桂起兵造反,兵败后重新启用,最终官至广西巡抚。其为官其间颇有政绩,受到百姓拥戴。

5、施琅

施琅最大的功绩在于收复台湾。清朝建立之后,台湾仍是郑成功后人统志,经过筹备,康熙皇帝命令施琅收复台湾,最终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施琅算是康熙朝重要的武臣了。

6、陈廷敬

陈廷敬在顺治年间便考中了进士,文学素养非常高,曾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因此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后来还主编《康熙字典》。陈廷敬算是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了。

7、索额图

索额图出身满洲正黄旗,他是索尼之子,先后担任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重要职位。康熙皇帝经常向其询问政治对策,颇受皇帝重视。

8、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前期最重要的臣子之一,出身满洲正黄旗,深得皇帝器重。其先后担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位。其间在政治上有不小的贡献,但后来因受到牵连,遭到罢黜。

9、张廷玉

张廷玉使今天的安徽桐城人,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因此其深得其父真传。康熙三十九年,饱读诗书的张廷玉便考中了进士。康熙皇帝对其非常欣赏,命其入值南书房,后来又当上了刑部左侍郎,在整顿吏治方面颇有建树。

10、高士奇

高士奇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大建树,但却是康熙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近臣之一。高士其幼年家贫,曾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后来康熙皇帝任命其为内阁学士,自此每日都有机会面见康熙,为其讲学解惑,深的信赖,也可算使康熙手下十大重臣。

十、股肱重臣的意思?

股肱之臣: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但叔詹乃吾股肱之⾂,岂可去孤左右?”

成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助⼿与亲信

其他 股肱郡――和肱骨之臣意义相近 拼音:括敞括n jùn 释义:指起拱卫京师作用的要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