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如何报考上海理工大学殡葬管理研究生

2023-01-08 11:04:5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报考上海理工大学殡葬管理研究生

这个只有研究生课程班,没有全日制的研究生专业.....

请参考一条新闻:

2006年09月11日08:51 文新传媒

昨天,上海理工大学迎来首批33名殡葬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生,从9月10日开始,他们将开始为期2年的学习,毕业后将有望成为全国第一批拥有硕士学位的殡葬管理人才。

这个课程班由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联合开办,是国内首个企业管理专业殡葬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班,符合条件者将来可申请硕士学位。首批33名学员中,有3名学员从未从事过殡葬服务相关工作。“筹备这个殡葬班我们用了四年时间。”上海理工乔宽

元教授介绍说,“因为是全国第一个班,我们必须准备教材、整合师资、选择课程。”乔宽元认为,如今殡葬业的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在初中到高中,此举是要为国家殡葬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他还透露,西安、重庆也已向上海理工提出开设殡葬管理课程班的要求。

上理没有殡葬专业研究生

殡葬专业全国都没有研究生...你什么意思?!

二、殡葬怎么样

殡葬怎么样?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殡葬的发展前景,供您参考。千百年来,墓葬是中国人所采取的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灰安葬的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日益暴露出浪费土地、破坏绿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已无法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墓葬方式已成为殡葬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010年3月31日,国家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0年《殡葬绿皮书》发布会,披露2010年我国殡葬改革三大重点是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其中,将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在农村火化区,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装棺二次葬”。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等环保葬法转变。要研究制定倡导、鼓励、扶持新葬法的政策,因地制宜推广新葬法。殡葬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事。每年的4月份是殡葬宣传月,各级政府都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树立文明、节俭、绿色、节地的殡葬新风,移风易俗,文明办丧、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秀丽山川,共同建设和谐幸福家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殡葬改革初期提倡的花圈、简单遗体告别等寄托哀思的形式,已不适合群众的“胃口”。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锐减和环境的恶化,引发了殡葬业的一场以解决遗体处理与人类生存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崭新革命,倡导低碳祭祀、绿色殡葬成为我国殡葬业的转变方向。所谓绿色殡葬,广义的定义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模式。而狭义的绿色殡葬是指按照环境保护的理念,即推行殡葬改革,减少资源消耗,减低并控制污染排放。绿色殡葬方式的不断丰富,是人民思想的进步,更是人民对殡葬文化的全新认识,提升了整个社会对殡葬文化的认识高度。殡葬改革就是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和特征,深刻阐明殡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殡葬改革不动摇,促进殡葬事业发展不停步,提高殡葬服务水平不放松。一是建设服务殡葬。以群众满足为标准,提高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实施服务品牌战略,增加社会认同感和满足度。二是建设绿色殡葬。绿色殡葬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引伸出来的,绿色环保低碳模式是殡葬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逐步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殡葬陈规陋习,有效消灭“白色消费”。三是建设文化殡葬。宣传中国百姓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殡葬文化,用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形式更好地发挥渗透力,逐步上升到满足群众的心理寄托和精神需求的高度。四是建设创新殡葬。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火化焚烧、遗体防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殡葬技术创新,在推进现代殡葬进程中充分发挥各种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建设和谐殡葬。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加大政府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实现殡葬改革由行政命令到政策奖补的转变,达到殡葬服务均等化。想了解更多关于殡葬的信息,可以咨询上海殡葬服务管理中心(上海礼佳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定西路分公司)),谢谢!

三、中国丧葬文化讲究很多,哪种地位的人死后才能用椁下葬呢?

椁,在古代丧葬文化中占据很高的位置。同时它也区分了平民与官僚阶层,对于能使用椁下葬的人生前起码是士大夫级别的。

棺椁,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要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大部分人都会说是棺材,但其实棺椁中的棺是棺材,可是椁却是另外一种东西。椁是包覆内里棺材的物件,是用来存放棺材的地方。椁分为椁座,椁壁以及椁顶。形象也是与棺材一样,都是长条盒子装,而且椁的作用在于保护木棺不至于腐烂。

根据考古发掘发现,规范化使用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是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及相关文物证明,椁真正开始使用的时期。文献上最早记载椁的是在《礼记・檀弓上》这段对话上,简单的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椁。但是根据最新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中,已经有了木椁用于氏族首领的丧葬,但是由于参考数量极少,对于是否形成使用椁的规范,仍具怀疑。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阶级划分,而在人们最为看重的丧葬文化上,同样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级划分。早在周代,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阶级丧葬制度,而后世的丧葬礼仪也多由此发展而来,甚至极少出现变化。根据周礼,天子使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而庶民则有棺无椁。甚至就连棺椁的厚度以及材质,都有极为详细的分类。

到现今为止,考古学家从各地发掘出各式各样的棺椁无数,有石质的,玉质的,木质的以及青铜质的。椁的形状虽然大致相同,但是外部装饰却有相当不同,有的洁面光滑,有的形似房子,有的篆刻图像,有的艳丽无比。对比说来,以诸侯以及帝王的椁最为豪华,而且在棺与椁之间的陪葬品也较为丰富。反之,其他椁就实属一般。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里的棺椁制度,深刻的体现出了在封建时期对各个阶层的严厉划分。即便是在人死后,仍旧会有椁这一物件明确的表现出死者的身份以及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