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哪些新农业?
一、唐朝时期有哪些新农业?
唐代农业最大的贡献是,水稻栽培从直接播种于大田,变为先播种于秧田 。还有菠菜,葡萄,胡瓜都是唐朝开始种植的。
二、唐朝各时期有哪些名将?
1、李靖。
李靖,字药师,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本是隋朝将领,之后投效唐朝。
李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李靖出将入相,还曾著有多部兵书,可惜都已经失传。他因功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谥曰景武,陪葬昭陵。
李靖的战功不仅在生前获得肯定,在死后也大获殊荣。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靖名列第八。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设置武庙,李靖被列入“武庙十哲”。
2、李勣(jì)。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勣早年跟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作为与李靖并称的名将,基本上李靖享受到的待遇李勣都有,只不过因为孙子反对武则天,这才导致他死后家族被灭。
3、李孝恭 。
李孝恭,唐朝宗室和名将。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在唐朝建立后被封为赵郡王。
李孝恭曾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之后又率军攻打辅公祏,也立下大功。李世民即位后,改封李孝恭为河间郡王。
李孝恭年仅五十岁就暴病身亡,谥元,陪葬献陵,配享高祖庙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位。
4、苏定方。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唐朝杰出军事家,封邢国公,谥庄。
苏定方自幼勇猛,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他前往投奔窦建德,屡建战功。后来窦建德的起义军被唐朝击败,苏定方转而为唐朝效力,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决战中立下大功。
唐高宗时期,苏定方深受皇帝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先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可谓前所未有。
5、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谥号"献"。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从小学的是文而不是武,后来还凭借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到名将苏定方的传授,从此走上武将之路。
裴行俭的知名度没有上面几位高,主要是因为他打的仗没经过太多的渲染。裴行俭曾任安西都护,镇守西域,在他的威名之下,各国纷纷前往归附。
之后裴行俭出任吏部侍郎,还开创了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对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颇有影响。当了十几年文官,裴行俭又被调去防御吐蕃,接着征讨叛乱的西突厥、平定东突厥残部,以功身兼文武两职。
6、薛仁贵 。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朝名将,封平阳郡公。
薛仁贵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疆场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7、王忠嗣 。
王忠嗣,初名训,其父王海宾是唐朝大将,在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在吐蕃松州保卫战中战死,唐玄宗就将王忠嗣收为养子,赐名忠嗣,接入宫中抚养。
王忠嗣不忘父仇,刻苦学习兵法,进步连唐玄宗感到吃惊。后来王忠嗣被派往军中历练,在玉川战役中,他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正好遭遇吐蕃赞普在阅兵,一战之下,斩敌数千,赞普仓皇逃走。
之后的数十年里,王忠嗣镇守在唐朝的各方边境,北伐契丹、奚、突厥等,接着又转到抗击吐蕃的最前线,大败吐蕃,解除了其对河西的威胁。
至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如果他有异心,唐朝分分钟颠覆,不过他对唐玄宗非常忠心,没反。可唐玄宗昏了头,将他一贬再贬,最终忧愤而死。
8、郭子仪。
郭子仪,唐朝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是科班出身的武将,早年参加武举进入军队,但一直默默无闻,累计多年战功才到九原太守。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却是郭子仪的大幸。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了河北和河东等地,官位飙升。
郭子仪此后几次被解除兵权,但唐朝一有危险,立刻就找他出来救火,郭子仪也义不容辞,立马出山,数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
郭子仪功勋盖世,但却很难得的没有走上鸟尽弓藏的道路,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个人的小心。
9、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在郭子仪的推荐下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虽然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来说,李光弼反而要胜过郭子仪一些。
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因功进封临淮王。
10、李晟。
李晟,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
李晟开始只是为边镇的一个副将,但却以战功升迁到开府仪同三司,获封合川郡王。李晟曾率军平定唐朝内部的多场叛乱,如泾原兵变、朱泚之乱,改封西平郡王,是唐朝后期朝廷的挽救者。
三、唐朝太宗时期有哪些侯爵(具体的名称)?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四、唐朝太宗时期有哪些侯爵(具体的名称)?
唐太宗时期的24位著名的大臣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五、唐朝时期对世界影响的史事有哪些?
1.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公认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2.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3.高仙芝战败试造纸术西传。造纸术传遍全世界,推进了历史发展。
4.隋唐的科举制,被西方学习。
5.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六、请问唐朝时期的大城市有哪些?
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唐朝都城长安。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城市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七、唐朝时期有哪些著名诗人?
唐朝著名诗人很多,最有名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以及“小李杜”之中的李商隐,然后还有“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八、三界碑文玩是什么做的?
三界碑文玩是动物的头骨做成的。
三界牌它是由动物的头骨制成的,因为在生长的时候是分为三个界限的,所以就叫做三界碑。
九、唐朝时期有玻璃吗?
答:有。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约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当时只有有色玻璃,约公元前1000 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
而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在唐朝之前中国就制造出无色玻璃,所以唐朝有玻璃。
十、唐朝时期有斗笠吗?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唐代储光羲《牧童词》有“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的诗句,可以说明箬笠在唐代开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