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临摹古帖要写繁体字吗?

2025-04-19 02:18:46  来源:网络   热度:197

一、临摹古帖要写繁体字吗?

临摹古帖一般都是写繁体字,古人留下的字帖以繁体字为主,记录一些事件,或是书写的诗词歌赋。

临帖首先是要在较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临摹古帖,其次临摹时除了象以外一定要研究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书写习惯,以求神隨,最后临帖(繁体字)一定要对通篇章法心领神会才能写出韵味。

二、字写得太油腻,有什么古帖适合临摹?

看题设我还以为题主的字是那种油滑的江湖体…

想新手友好一点的那就文征明、赵孟頫的小楷,想追求高古一些那就王羲之的小楷。其实我很喜欢钟繇和王宠的小楷,但个人感觉硬笔练确实难度有点大。

三、玻璃上的帖字怎样去除?

1、风油精去除法,在广告字上涂上风油精,渗透后,用干布用力擦拭即可脱落;

2、热毛巾清除法,先用热毛巾捂一捂,将广告字浸湿,等其湿透后撕下即可;

3、专门清洗液,遇到时间久、黏着力强的广告字,可用专用清洗剂处理即可;

4、双氧水清除法,用毛巾蘸双氧水,反复擦拭几下,过上几分钟左右,就可以揭下来了。

另外还可以使用吹风机、牙膏、肥皂水、洗衣粉水、酒精等产品,都可以去除掉广告字,但效果跟上述方法比较弱一些。

四、想练硬笔字,别人建议临摹古帖,但是本人小白,不会选帖,哪位大神帮忙给点建议呗?

首先看目的。

有的人练字是为了艺术追求,为了修身养性。有的人则只是为了日常把字写好看点。目的不同,方法不同。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为了艺术追求这一类,完全可以直接上古帖,可以临的字帖有:

王羲之 黄庭经

钟绍京 灵飞经

赵孟頫 道德经

文征明 草堂十志

等等。选一本自己喜欢的,既可以开始临摹。

如果你是因为有实际的书写需求才练字,那样的话上古帖反倒会有不妥。大量的繁体字,异体字,笔顺的差异等等对新手并不友好。

田英章

卢中南等等,他们的字帖不是不可以临。

五、家里有人住院女儿结婚怎样帖喜字?

家里有人住院,女儿结婚时的喜字还是按照正常嫁女儿的规律贴。有病的家人照常住院,家里女儿结婚贴喜字两不妨碍。

家宅的大街门要贴一对大红喜字。院子里的墙垛都要贴一个双喜字。女儿的闺房迎门的墙壁,玻璃窗,家具上都要贴上红喜字。

六、学习草书,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草书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哪种法帖更适合初学者临摹?

我个人倾向与王羲之的《十七帖》,他的字气象万千,而且不是大草,可以从他的草书看出行书的影子,解体也很到位。祝你成功~!

七、想问问这对联是临摹哪个书法家的字,具体是哪个碑文,我想练习这种字体,谢谢告知?

瞎写的,通过小臂与手一致摆动书写,估计钢笔字也这样。

八、感觉苏轼的字很好看,怎样写好苏轼的《寒食帖》呢?

谢邀。

苏轼的字,我个人认为是宋四家中比较好入门的。

如果是精研苏轼,我建议读一读书法史,找一下他的书法,是如何继承古人推陈出新的,宋四家中,除了蔡襄以外,都是个人风格极其浓厚的,如果相对于唐朝人来说,宋朝书家无疑是叛逆的,对于二王的追捧,宋四家的态度也明显不如唐朝人,所谓尚意书风,一方面来源于五代十国战乱后大批量古迹的遗失,笔法衰绝,以杨凝式为代表的一批书家在书法的探索中相当于白手起家,想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成就,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这几位大师对于美学成熟而独到的见解,打破了很多过往的美学规律,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细细品味书法史,很多东西让人感动,也让人感慨,书法史上即使流星一闪而过的书家们,随便拎出一个来,放在其他的朝代完全可以技压群雄,只是在所处的时代能人辈出,总有几个位面之子横空出世,才会被淹没在漫长的历史中。

北宋这个时代,想要读懂宋四家,一定要了解杨凝式,也一定要知道李建中,沈传师,乃至薛绍彭。

比如可以看看杨凝式对苏轼的影响

可以看看杨凝式对蔡襄的影响

也可以看一看,与米芾有过短暂的齐名期,然后迅速被打败,最终淹没在茫茫人海的薛绍彭

————如果薛绍彭出现在元朝,即使盖不住赵孟頫的光芒,但可能就没有鲜于枢和康里巎巎什么事儿了。

那么想要了解苏轼,在学习他字本身的基础上,最好可以加深对于书法史的学习,会对你学习的过程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

然后,针对题主的字本身,我从笔法,结构,行气,章法上给题主一些建议。

一,笔法

题主的字在笔法上问题是比较大的,笔画的用力基本不对,写字时关注点也基本在字形上,缺少对笔画本身提按顿挫的关注。

首先可以找字的放大版,单字进行临摹。

比如说雨的横折勾,提按和长度和角度明显不对。

中间的两点,左边点的出尖方向也是错的。

苏轼的字,笔法上是不难的,相对于米芾,王羲之,孙过庭,苏轼明显非常亲民,他的提按变化大多依赖于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自然调锋。

写苏轼时,手腕的活动比较少,大多依靠指力运笔,而书写的速度很关键,古人评价苏轼写字时运笔如逆水行舟,也就是匀速而迟涩,苏轼擅用浓墨,而苏轼的浓墨,与后世的刘墉不同,苏轼是堆墨,写出来时墨堆在纸上不散,像小孩子的眼珠一样明亮,米芾说苏轼画字,也就是在说苏轼的速度并不快,快慢的节奏感也不强,基本可以匀速解决,慢慢写,用手指的力量运笔,提按的同时还需要借助笔锋自然调锋形成提按对此。

那么什么是匀速而迟涩的感觉呢?

我前段时间临摹书谱录了个视频,可以看一下,写得不好,见笑。

临摹书谱https://www.zhihu.com/video/1180116431529762816

二,结构

苏轼的结构以右倾为主,比如《洞庭春色赋》,几乎字字右倾,统一往右上角发力。

寒食帖算是苏轼的作品中比较富于变化的了,左倾的字也不到15% 。

那么在结构方面,需要特别注意苏轼字的规律,题主的临摹中,还是摆脱不了楷书的手感,倾斜角度不敢像苏轼一样做得那么夸张,这一点希望多注意。

三,行气

生活中,我们很少能见到有人能解释行气是怎么回事,笔法,结构,都可以通过长期临摹去解决,而行气,是需要长期生长在写毛笔字的环境中才能够被熏陶出来的一种感觉。

简单的说,就是一行字写下来让人看起来舒服。

且耐看。

现代人搞不懂行气,是因为写得少,培养不出来那种感觉,好像古人怎么写都是对的,自己写怎么安排都不好看。

是的,对于古人来说,行气从来就不是书法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

就好像我现如今写硬笔字,一行下来也根本不用思考这一行要怎么安排才舒服。

那是因为,古人写毛笔,跟现代人写硬笔一样,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瞎写。

幼年学正书,对书法感兴趣才会临帖,不感兴趣就直接是自来体。

比如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可以看出用笔非常单一,结构也差不多算是方块字,这样的字在古代的文人中才是常态。

看看博物馆所藏的明清时的状元手迹,在书法水平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环境中,状元们的水平可以代表历届科考的最高水准,似乎也平平无奇。

所以说,我们可以想象历朝历代书法家们的学习过程,一定是临帖为辅,实际应用为主,两者不断融合,才有的最终结果。

直到元明之后,开始流行立轴中堂这样的格式,行气才开始被书法家广泛探索。

而你看元明之前,历朝历代书法家讨论的是什么呢?

笔法!笔法!笔法!

这与现代人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现代人书法的练习环境是:临帖为主,实际应用几乎为零。

古代人是:每天都要实际应用,有条件的才会临帖。

现代人是:今天我想练王羲之的某帖,点开淘宝,下单,美滋滋。

古代人是:今天我想练王羲之的字,刚好同船的蔡大人带了真迹上船,先抢过来,他要是找我要我就跳船自杀来威胁他。

所以现代的书法家已经很少讨论笔法了,字帖太多,只要肯钻研,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呢?

但是因为极度缺乏实际应用,怎么都解决不了行气问题。

所以

像这样状如算子,一行干到底的字,成为了现代人创作的必经之路。

在解决行气这一问题上,当代书法家有一些是能做到像古人一样,怎么舒服怎么来,不去想为什么,好看就行的。

比如孙晓云。

腾讯视频

这是她早年的创作视频,轻轻松松,浑然天成。这是技法精熟下的自然流露。

而另一位书法家邱振中先生,则通过技术层面的角度去解决了行气问题。

也就是所谓的轴线摇摆,收放关系,把字的边缘勾出来再去总结之类的方法。

题主可以去搜一下邱振中先生的这些理论。

这相当于打破了一直以来说书法无法速成的铁律。

孙晓云的身体力行所做的示范,跟邱振中先生的理论,虽然是两个方向,但是可以相辅相成。

我心底里更赞同孙晓云,我也认为邱振中先生的理论可以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过渡阶段,因为即使技法可以被解析出来,但书法的终极命题还是要融入真情实感,这一点靠邱振中先生的理论是无法做到的。

但是,因为题主面临艺考,所以我依然打算用邱振中先生的理论来给题主讲行气。

1,字与字之间的上下衔接。

第一,咬合式。

可看上图的阴影区域,容,惜,今,年四个字之间,形成的三块空白区域,我用阴影画出来,黄州寒食帖中在处理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时,除了笔断意连,还常用这种穿插咬合式的方式安排上下两个字。上方的字在下段形成空缺,下一个字往往给它补上。

这种方式,会让一组字看起来更加统一。

第二,顶针式。

与咬合式相反,上一个字的下段出现空缺,下一个字就偏偏不去补上,而是跟上一个字往下延伸的部分针锋相对。

这种方式,会让一组字看起来特别醒目,往往会成为画面的亮点。

2,字与字之间的轴线关系。

第一,摇摆式。

如果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是咬合式的,黄州寒食帖中往往会把这组字的轴线处理得摇摆丰富,每个字的倾斜角度都会有很大不同,这样咬合式的字在画面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轴线摇摆显得更加灵动。

第二,统一式。

如果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是顶针式的,那么一组字的轴线接近于平行会比较合适,这样在顶针式衔接形成的针锋相对的基础上,会让一组字看起来一力贯通,让原本出挑的画面显得险而不乱。

3,字形多变

一组字的字形如果比较统一,都是团团的感觉,或者扁扁的感觉,那么容易让人感觉到单调。

比如欧阳询的行书,就常以通篇瘦长的字出现。这一点,在黄州寒食帖中苏轼在有意识地避免。

比如今,年,又,苦,雨几个字,年就在这一组字中显得出挑,光彩丝毫不被隔壁行的年所掩。

这种字形变化,真的处处是精彩。

而且有一个规律可以总结。

黄州寒食帖中出现的瘦长的字,苏轼都会把它们安排在一行的中间。

以上3点,我想会对题主学习黄州寒食帖提供帮助。

另外要说的是,这三个规律,放在其他字帖上,不一定管用,每个书家都有自己的方式,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对待。

四,章法

苏轼的章法并无特别需要总结的地方。

只是需要特别注意粗重与细碎的区别。

比如说,图中我画阴影的区域,都是相对比较细碎的区域,字形笔画灵活机动,在整个画面中,这些块面显得比较虚。

而另一些区域,用粗重的笔触写出稳扎稳打的感觉,在整个画面中,这些块面显得比较实。

可以看出,这些区域不仅是在纵向上,在横向上也是相互呼应。

相对于行气来说,这种块面式的呼应,打破了书法上的第四堵墙,让整个画面兼具了整体感与呼吸感。

这也是目前现代人参加展出时的常用套路了。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可以在目前阶段帮助题主更好地练习黄州寒食帖的一些方法。

但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比较喜欢踏踏实实写字,以上在行气篇和章法篇所提到的方法,在我眼中还是一些不太正的路子,所以,看看就行了,应付考试过渡一下,书法的道路很长,真正属于你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孜孜不倦的练习和体会才能找到。

加油!!!!

哦,不知道你们艺考要不要用到行书创作,有机会的话我再更新一下答案,讲一讲如何用黄州寒食帖进行创作。

九、梨花颂春入泥的入字应该怎样发音?

梨花颂春入泥的入字正确发音应该是出入的入Ru音。

但是唱戏的时候唱的是日音。听着非常好听。这个应该是有方言的缘故吧!或者戏剧里需要这样演唱吧!

总儿言之,春日泥听起来比春入泥要好听多了。我对戏曲文化不懂,我比较喜欢唱歌。回答的不是很完美。

十、祖国颂三个字怎样写好看?

六州歌头·祖国颂 词/贵谷子 悠悠华夏,五千年浩荡,古国殇。秦汉史,唐宋纲,明清章。春秋说不尽,是沧桑。问迷惘,恨惆怅,走彷徨,怎能忘?来日方长,尔辈移天象,惟余栋梁。亨嘉齐扛鼎,乾坤捧理想,风流人物,少年上。 盛世中华,清风飏,山湖光,稻花香,天地漾,神州朗,歌赋唱,跃龙岗。十三亿儿郎,敷陈锦,精气爽。崇俊杰,才贤广,舒笔畅,文墨写尚。家国多尊严,无限荣光。东西南北方,日月宇宙旷,神州绽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