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鸦片战争的来源?
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来源?
原因:英法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利益。
经过:1856年,英国派兵进攻广州;同年12月份,大举进攻珠海;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第一次大沽台战役开始,随后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5月,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1859年,爆发了第二次大沽台战役;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结果: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 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影响:1、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逐渐沦为外国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混入中国传统经济体系中。
3、领土上,丧失了大片土地,割让给俄国的就有150万平方公里。
4、社会上,中国社会各阶级矛盾加深,清政府统治开始动摇。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
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二次鸦片战争用的火器?
二次鸦片战争用的是火枪,火炮最落后的火器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启示?
弱国无外交,唯有强大也会赢得尊重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概括?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最终攻入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清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列强议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等不平等和约,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参战方
英法联军、中国
参战方兵力
17700人,173艘军舰(联军)、约290000人(清军)
伤亡情况
405人伤亡(联军)、2150人伤亡(清军) 参战2万,伤亡2000
地点
中国(清)
主要指挥官
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葛罗,额尔金伯爵
时间
1856年-1860年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签订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
领土变更
英割九龙司;俄割150多万km^2
名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
帮凶
美国、俄国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利益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恭王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恭王府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这一战争后的历史遗存之一,恭王府见证了那个时期的沧桑巨变。
恭王府的历史背景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环外,是清朝时期的皇族府邸。恭亲王奕訢是清代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乾隆帝的嫡亲六弟,也是咸丰皇帝的堂叔,因此被封为恭亲王。恭王府在光绪年间被修建,是为了给恭亲王奕訢居住而建的。
恭亲王奕訢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曾多次出任要职,为清朝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府邸恭王府也因此成为了一方世外桃源,忙碌的政务之余,恭亲王可以在这里享受宁静和优雅的生活。
恭王府的建筑特色
恭王府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占地约6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府内有大门、花厅、东厅、西厅、后殿等多个建筑物。整个府邸建筑群以黄色琉璃瓦、红色檐角和白色墙壁为主色调,彰显出浓厚的古典气息。
恭王府以其雄壮大气的布局和精美细致的装饰而著称。府内的建筑物按照传统的规矩,依次排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形成独特的格局。回廊、亭台、水池、假山等各种景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整个府邸范围内,增添了文化和艺术的氛围。
恭王府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融合了明清两代建筑的精粹。庭院以青石铺就的琉璃瓦通道为界,将府邸分隔成不同的空间区域。室内的装饰也极其讲究,以木制家具、雕花屏风、绘画壁画等为主要元素,展现出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
恭王府的变迁经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恭王府也未能幸免于难,战争的余波在这一府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在战争后的动荡时期,恭王府曾一度被劫掠和破坏。府内的珍贵文物和宝贝被洗劫一空,建筑物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在那个时期被烧毁或拆除,仅有一部分得以保留下来。
然而,幸运的是,恭王府的核心建筑得以保留,虽然受到了一些损坏,但仍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清代建筑的风采和风貌。如今,恭王府成为了宝贵的历史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恭王府的保护与开放
为了保护和传承恭王府这一历史遗产,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恭王府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双重保护。
恭王府的保护工作包括对建筑本身的修缮和维护,对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以及府内环境的保持等。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确保恭王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与此同时,恭王府也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建筑的美景,还可以了解到恭亲王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感受到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同时,恭王府也举办了一些展览和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机会。
结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恭王府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它承载了那个时期的记忆和沧桑。作为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建筑,恭王府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恭王府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入侵路线与鸦片战争?
其实与鸦片关系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虽然清政府同意通商,但你知道我们有我们的特色。比如,英法领事馆要进广州城,被海上苏武:两广总督叶名琛推脱了十余年,一直憋在香港没法动脚。而且洋人在通商口岸福州卖商品。福建总督下令平民不准买,然后自己派人去买了点。洋人就纳闷,是不是我们的商品不受当地欢迎,于是只有走了。再加上太平天国一起,洋人便感觉机会来了。派人与太平天国联络,但太平天国比清朝都不如。于是,英法决定继续与清朝合作,但要教训清朝皇帝,签署更多协议。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先下广州,继续北上,至天津大沽口,然后下天津,至北京,烧圆明园。然后,和谈,签协议。
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企图借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扩大殖民地可以说是列强们共同的愿望,而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是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九、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是清政府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其次是慈禧太后避战
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忙于在长江中下游与太平军作战,对外国侵略实行消极避战、以和为主的方针。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南京条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英、法两国以1856年“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同时由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忙于对付外来殖民者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造成了北方边疆防备空虚。俄国乘虚而入,加紧蚕食和非法占领黑龙江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许多战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寻找机会,想用条约的形式把所占领的中国领土固定下来。1956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同时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扩展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最终攻入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清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列强议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等不平等和约,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