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藏族的传统节目

2025-02-18 07:05:21  来源:网络   热度:113

一、藏族的传统节目



  
    藏族的传统节目
  
  
    
    

藏族是中国最为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著名的就有许多传统节目。这些节目既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了解和体验藏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藏族唢呐

唢呐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也是藏族唯一的管乐器。唢呐的音色清亮悠扬,既能表现欢快的舞蹈曲,也能演奏悲壮的挽歌。在藏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大场合,唢呐更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伴奏。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独具一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藏族阿嘎拉舞。这是一种以手臂、肩膀和头部的舞蹈,表现出藏族人民奋发向上、勇敢无畏的精神。此外,藏族的蒙古舞、草原舞、贵族舞等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

藏族杂技

杂技是藏族传统节目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杂技以柔和优美的动作和古老的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了许多独特的技巧和表演形式,如踩高跷、铁环等。杂技表演者的身形灵活、技艺高超,令人赞叹不已。

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流传于藏族人民之间。它们歌颂着美好的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着对祖国、亲人和爱情的思念和祝福。同时,这些歌曲也记录了藏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见证。

结语

藏族的传统节目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通过欣赏和体验这些节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蒙古传统节目是?

蒙古一年中的主要传统节日除了过春节之外,还有兴畜节、打马印、鲁班节、猎日节、敖包盛会、那达慕大会、祭成节、马奶节和过小年等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三、民间传统节目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四、中秋传统节目有什么?

中秋节有什么传统游戏:

中秋节传统活动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做糖人,玩花灯和烧塔还有投壶,打糍粑,博饼等。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五、藏族的传统节目有哪些?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6、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8、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9、谢水节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10、上九节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11、赏花节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二、藏族宗教节日

1、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巩固。这时雪顿节开始演出藏戏。达赖喇嘛从布达拉官移居罗布林卡,雪顿节时藏戏班子来到罗布林卡演唱。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还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研讨,经贸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2、大佛瞻仰节

藏族信仰佛教,不少节日均与宗教有关。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

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的大佛瞻仰节,是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公元1357-1419)的第子根顿珠巴(公元1391-1474年)于公元1468年创办的。最初的佛像与展佛台仅有十几米高。随着宗教的兴盛,从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公元1567-1662年)开始,历代班禅大师都对佛像及展佛台进行更新和扩建,逐渐形成宽阔宏伟的规模。

展佛台建在扎什伦布寺的后山坡上,佛台由砖石水泥砌成,高28米,长41米,四周有石砌围墙。远远望去,犹如宽阔的银幕。

瞻仰节历时三日,每天展出不同的佛像,供信徒朝拜瞻仰。第一天,展出“过去佛”,即无量光佛;第二天,展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第三天,展出“未来佛”,即吉尊强巴贡波。大佛瞻仰节庄严隆重。节日期间,扎什伦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举行盛大法会。每天清晨将彩缎制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6人抬起,前有“狮子”引路,后面仪仗队尾随,缓缓来到展佛台前。9时左右,大佛悬挂空中,在阳光下,彩缎光彩夺目,极为壮观。

节日期间,来自江孜、白朗、萨迦、拉孜、南木林等县和日喀则各区的僧侣信徒,赶着毛驴、马车,穿着节日服装,聚集在扎什伦布寺的门前,瞻仰大佛。

3、牛王会

调牛节是藏族民众对牛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他们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出对牛的浓烈情感,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牛文化现象,他们视牛为神,以牛为献祭神灵的最佳牺牲,于是牛王会也就出现了。牛王会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一般延续十多天,有时甚至历时一个月之久。人数常达千人以上。在牛王会期间,人们请黑叭(巫师)念经、吹牦牛角、宰杀数十头牦牛或上百只羊,狂欢滥饮,无比热闹。由于牛王会耗资巨大,所以近百年来这种大规模的牛王会仅举行过一次。参加牛王会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它还属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节日之列。

4、传昭大法会

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藏语称“默郎钦波”或“坚安曲巴”,意为“正月十五供奉”。节期从藏历正月六日到正月二十日,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各大喇嘛寺都要举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大者数尺,小者数寸,做工精美,形象逼真,件件堪称艺术珍品,这是寺院僧侣的创作与创造。寺院周围的藏民纷纷到寺院欣赏僧侣们的杰作,观看酥油花展,并同僧侣一起举行迎佛、转经等宗教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一节日的来历,据传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光大佛学,聚集了万余名僧侣在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萨大昭寺组织了一次发愿祈祷大法会,并举行格西学位考试,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来朝佛。在此期间,宗喀巴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变为鲜花,山石变为奇珍异宝,寺内奇花异卉、灿烂夺目。宗喀巴为了再现梦境,组织僧侣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禽兽、人物,连同百盏酥油灯一起供奉在佛像前。此后,规模不断地扩大和丰富,使祈愿大会成一个固定的宗教节日,还十分盛行,其规模不亚于刚创立之时,一直到今天。

5、酥油花灯节

藏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拉萨八廓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满有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木偶表演。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西藏各地方官员、群众也赶来看花灯。夜间,郊区农人进行载歌载舞,对歌比赛,有时还延续几天才能结束,这是拉萨最热闹,最快活的节日。

6、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语就称之为“萨噶达瓦”。每年的藏历这一天,藏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成群结队地汇集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谭举行这圣大的节日,经过长期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有的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有的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欢歌笑语,小憩于湖边。接着,藏族青年们围成圆圈,踏地顿节,欢歌而和。现拉萨市藏戏团及其他文艺团体也来进行文艺演出,为节日助兴。

7、祈祷节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格鲁派的祈祷节与西藏拉萨一带的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州内还有本波教的寺庙和信徒,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习俗。每年也有极为隆重的两次祈祷节,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据说这次祈祷会,是为了纪念在安多地区“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师而举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绕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祷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祷会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为这个地区在新的一年里去灾灭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祈祷、正月十五是祈祷节的高潮期,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来朝觐的有来自若尔盖、红原、九寨沟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众,多达2万余人。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

8、燃灯节

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9、扎崇节

扎崇节是阿坝县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由宗教活动而演变为民间贸易节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场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为主要市场的大型交流会。节日期间引来川、甘、青三省边界人们集会贸易。它始于18世纪末,阿坝麦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让,因说要到拉萨去拜佛,但后来却未能去拉萨,为求佛赦免许诺不行的罪过,在几位老民的建议下,她把所辖牧民们.集中在一起念“真经”。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们聚在一起,诵念“真经”的日期,汇集之地在今县城处。到了19世纪初,麦桑土官的势力渐为扩大,所以一年一度全体牧民念“真经”的聚会日,渐渐成了较为隆重的民俗节日。集会上,人们不但要念“真经”,而且村与村之间,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如赛马、摔跤、跳锅庄等。并在聚会上,出现了省内外来交易陶器的许多商人,人们对这些陶器大受欢迎。虽然后来在聚会上出现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当时,陶器是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们称之谓“扎崇”(陶器市场)。

格东节

格东节又称跳神节,是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跳神活动由喇嘛寺自行组织。各寺举行格东节的时间不一,多数寺院在藏历冬月举行。中甸松赞林寺(归化寺)过格东节的时间在藏历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举行跳神预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进行诵经法会,二十九日正式举行跳神活动。这天喇嘛们要带上动物面具跳神。面具众多,有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动物面具。这些面具是喇嘛自己动手制作的,做工精致,栩栩如生。每位喇嘛带着一种面具,身穿袈裟,在唢呐、鼓、钹等宗教乐器的伴奏下,在归化寺前面的平台(小广场)上,比试着各种动作,形象逼真,给人一种神秘感,气氛庄严而肃穆。归化寺附近的藏民,包括中甸县城的藏民把归化寺前面的平台挤得满满的,周围屋顶、断墙上也站满围观生众。带着面具跳神的喇嘛,好像并不关心围观群众的多少与反映,他们专心致志地跳着古朴的舞蹈,这是跳给神看,这是为神饿日跳,并非为生众们跳。这种氛围、这种感受,只有观看过跳神的人才会有。

德钦东竹林寺、维西康普寿国寺、中甸大宝寺等喇嘛寺院,每年也都举行格东节。

鸡足山朝山会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朝山拜佛的日子。据史料记载,佛教进入鸡足山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清代范承勋的《鸡足山志》载:宋代有僧人济在青巅山峻石出家修行,崇奉迦叶。元代有僧人源空、普通、本源等先后在山结茅潜修。明代先后有圆庆、净月、周理、无住、洪如、大错、担当等高僧在此山修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鸡足山有大小寺院数百座,僧人上千。同时,道教也进入鸡足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玉皇阁、真武阁等道观。清代有虚云、自性、洪舒、普行等高僧在此山修行。鸡足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齐名。届时,当地及邻县、邻地州的白族、纳西族、藏族、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佛教信众,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到鸡足山拜佛敬香,也有来自西藏的藏民和海外的佛教信众,香火之旺,为滇省之最。

鸡足山又是享誉国内外的风景胜地,有四观八景。四观:观日、观云、观海、观雪;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万壑松涛、飞瀑穿云、重崖返照、塔院秋月。历代名人杨黼、杨慎、李元阳、徐霞客、赵藩、袁嘉谷、徐悲鸿等慕游鸡足山,并写下赞美诗文和留下字画,大大增强了鸡足山的文化品位。于是,朝山会期间,附近白族、汉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中,不信佛教的群众也前往鸡足山游览。成千上万的人朝鸡足山,人们称之为朝山拜佛节。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六、简述三种民间传统节目?

一、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非常热闹。

二、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象征着团团圆圆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祈求团员。

三、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外地工作的人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大家相互拜年,吃汤圆等。

七、六一儿童节传统节目?

六一儿童节传统项目有舞蹈,大合唱,游戏,独唱等等。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欢乐的节日,在六一儿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学校或幼儿园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出,以哄托节日的气氛,传统的项目有孩子们一起的大合唱,有舞蹈,孩子们还可以做游戏,渡过一个美好的节日。

八、各个民族传统节目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节日 (6张)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后来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   (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德林昂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九、英语作文写出你最喜欢的传统节目?

你最喜欢的传统节目可以写划龙舟,英文:dragon ball

十、“那达慕大会”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目?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2]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