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冬至由来和传说?

2024-04-23 11:49:5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冬至由来和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二、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元节是由“七月半”丰收祭祖演变而来的。民间的七月半正逢初秋,有非常多的农作物成熟,是丰收和酬谢大地的日子。这天农民会用新米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被叫作“中元节”是源于道教的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寿辰,地府大开,所有鬼魂都可以来到人间。因此民间在这天准备好饭菜瓜果来迎接已故的亲人的亡魂,来到人间的鬼魂享受人间的香火和施食,心中有向道之心后再由道士作法超度,使他们早日解脱,也不会在人间作祟,变成魍魉作恶受苦。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又把三元配置到农历的三个日子,因此七月十五就被称为“中元节”。

三、中华由来和传说?

中华一词的由来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四、春节由来和传说?

春节的来历:

我国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五、中元节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1、中元节是吃粽子。

2、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六、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发轫于中国民间传统宗教,是中国百姓对祖先崇拜以及鬼神传说的具现化,其中祭祖为重要核心。

道教称“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而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亦称作元宵节。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又叫鬼节、七月半。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又叫做十月半。

七、鼓浪屿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鼓浪屿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著名的海岛之一。这个美丽的小岛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鼓浪屿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鼓浪屿得名的由来

鼓浪屿之所以得名,有着一个与海洋有关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鼓浪屿曾是一座孤岛,四周环绕着汹涌的海水。岛上居民过着艰难的生活,没有任何便利和联系外界的方式。

然而有一天,岛上的居民看到了一只巨大的蚌壳冲上了海岸。他们好奇地打开蚌壳,却发现里面有一只生机勃勃的小蚌。他们将小蚌带回家中,照顾并保护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蚌长大了,并变得异常强壮。它的壳越来越坚硬,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居民们惊讶地发现,每天早上,只要小蚌一敲壳,整个岛屿就会传来悠扬的鼓浪声。

因此,这座孤岛便得名为鼓浪屿。鼓浪屿的名字代表了希望和坚持,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鼓浪屿的传说故事

除了得名的传说,鼓浪屿还有许多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神仙针

相传在鼓浪屿的某个角落,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形状独特。这块岩石上镶嵌着一根金色的针,被称为神仙针。

据说,这根神仙针可以带来好运和长寿。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居民会聚集在神仙针周围,向它祈福。人们相信,只要能够触摸到神仙针,就能得到神仙的祝福。

孙悟空在鼓浪屿

还有一则流传在鼓浪屿的传说,是关于孙悟空的。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孙悟空曾来到鼓浪屿,与岛上的居民交朋友。

孙悟空机智聪明,武艺高强。他教岛上的居民一些防身技巧和医疗知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和健康。

岛上居民们对孙悟空充满感激和敬仰,几乎将他当成了神一般的存在。为了纪念孙悟空的到来,他们在鼓浪屿的某个角落建起了一座孙悟空庙,并每年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总结

鼓浪屿不仅是一座美丽的海岛,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它的名字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传说故事则让这个小岛更加神秘和有趣。

无论是从鼓浪屿的由来还是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希望鼓浪屿能够继续保持它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索。

八、肥肠粉的由来和传说

肥肠粉的由来和传说

肥肠粉作为一道传统的湖南特色美食,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名字“肥肠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油腻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极具口感的美食。肥肠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湖南,当时的人们发现将粉和肥肠搭配在一起,可以制作出一道味道鲜美且富有滋味的菜肴。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南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村民。每年的农忙季节,村民们都会忙碌地耕种田地,收获丰富的农作物。然而,由于村庄附近缺乏水源,村民们在饮食上一直面临着一些困难。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村民发现了一个农田旁的小溪。他高兴地告诉其他村民们这个好消息,并与大家一同将水引入村庄。从那以后,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吃饭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为了庆祝这个好消息,村民们决定制作一道特别的菜肴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于是诞生了肥肠粉这道美食。

肥肠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首先将大米磨成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再放入蒸锅中蒸熟。接着,将煮熟的肥肠切成小段,蘸上特制的辣椒酱和豆瓣酱,再撒上花生碎和葱花。最后,将蒸熟的米粉倒入碗中,加入煮熟的肥肠,再淋上热气腾腾的油,一碗香喷喷的肥肠粉就做好了。

肥肠粉的口感十分独特,米粉软糯,肥肠鲜嫩多汁,辣椒酱和豆瓣酱的辣味和咸味与米粉的清淡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美味的风味。不仅如此,肥肠粉还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大米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肥肠则富含脂肪和胆固醇。适量地食用肥肠粉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和能量,还能增加味觉的享受。

因为肥肠粉的美味和独特,它很快就在湖南省内外流传开来,并成为当地人的心头好。无论是在早餐档口还是夜市摊位,肥肠粉的身影随处可见。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道美味佳肴。湖南的小吃文化因肥肠粉而更加繁荣,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索湖南的美食。

除了湖南本地人的钟爱,肥肠粉还逐渐融入了湖南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故事。有人说,肥肠粉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和财富,所以在节日和重要的场合,湖南人经常会准备一些肥肠粉来招待客人。另外,肥肠粉在一些重要的仪式和庆典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结婚仪式上的喜宴。肥肠粉象征着团聚和幸福,深受新人和家人的喜爱。

总之,肥肠粉作为湖南的一张名片,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湖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如果有机会来到湖南,不妨品尝一碗正宗的肥肠粉,感受湖南的美食文化和独特的魅力。

九、巢湖的由来和传说?

源自巢湖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传说,关于一个善良而勇敢的老太太,舍身救人的动人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巢湖地区水位暴涨,一条大鱼被冲上岸边干涸而死。众人聚而分食,只有焦家的老太太认为鱼重万斤当有灵,不愿吃肉,而是悬于自家门前。

后来,鱼肉被前来寻子的仙人认出,为报答焦姥不食之恩,便将“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的天机告诉了她。

焦姥预知天机,却没有只顾自身逃命,而是和女儿一起奔走城间挽救乡邻,自己却错过了逃命的时间,和城市一同陷落。

奉命陷巢州的小白龙感念焦姥母女二人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便将焦姥身躯点化为如今的“姥山岛”,她的女儿焦姑化为旁边的“姑山”,焦姥跑丢的绣花鞋则变为了“鞋山”。

十、鳗鱼名字由来和传说?

它只有一对眼睛,其余七对所谓的小眼睛是鳃孔。早在一九五六年程佩仪观察七星鱼后,确认为生物讲义中描述的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的七鳃鳗,是脊椎动物亚门六个纲(鱼纲、两栖纲、鸟纲、爬行纲、哺乳纲、圆口纲)中最低的。这个圆口纲有七鳃鳗和盲鳗目,迄今未发现圆口纲动物的化石。因此,七鳃鳗的发现对研究动物进化的课题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日本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日本渔民出海捕鳗鱼,因为船小,回到岸边时鳗鱼几乎死光了。但是,有一个渔民,他的船和船上的各种捕鱼装备,以及盛鱼的船舱,和别人都完全一样。可他的鱼每次回来都是活蹦乱跳的。他的鱼因此卖的价钱高过别人一倍。没过几年,这个渔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直到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鱼了,渔民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他的儿子。在盛鳗鱼的船舱里,放进一结鲶鱼。鳗鱼和鲶鱼生性好咬好斗,为了对付鲶鱼的攻击,鳗鱼也被迫竭力反击。在战斗的状态中,鳗鱼生的本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就活了下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