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什么纪念馆填动词?

2023-01-06 14:54:4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什么纪念馆填动词?

答:参观纪念馆,开放纪念馆,装修纪念馆。

纪念馆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机构。

大多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出生、居住、工作的地方为馆址,保存和恢复历史原状;也可另辟馆址,集中陈列有关历史资料或人物生平资料。如上海有鲁迅纪念馆。

观看纪念馆,参观纪念馆。

二、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哪里 辛亥革命纪念馆地址

1、辛亥革命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活动而建的一座专题纪念馆。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中部金洲大道东以南。

2、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辛亥革命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活动而建的一座专题纪念馆。

三、在延安,有一座全国最早成立的革命纪念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想,每一个到了延安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犹如千年回响,把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情,再回延安时的喜悦之情,看见延安变化时的兴奋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写得淋漓尽致。

的确,延安是 历史 绕不过的一个情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蒙恬在这里统兵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 历史 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汉武帝刘彻在这里移民屯戍,发展生产。 历史 眷顾延安,唐宋元明清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大批 历史 信息。

而延安最牵动 历史 神经的是1935年,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之后。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在杨家岭,七大会议旧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人住过的窑洞,让人禁不住浮升钦仰之情。在枣园,深入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七大”,并领导全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枣园的灯火之下,毛主席写下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二十多篇文章,成为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作为全国第一批 历史 文化名城,“延安”二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在国人精神深处扎根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今天,我们来说说延安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延安革命纪念馆。

1950年7月,新中国建立不到一年时间,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始建设。是全国最早成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址最早位于延安南关原陕甘宁边区交际处旧址内,1956年春迁至凤凰山麓,1973年迁至王家坪现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馆名屡有变更,1981年恢复现名。2006年10月,在延安城北王家坪开始建设新的延安革命纪念馆。2009年8月,正式落成开放。

延安革命纪念馆占地238亩,主体建筑面积约2.99万平方米,广场面积3.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4万平方米。纪念馆坐北朝南,山势环抱,面临延河。在总体布局上,以彩虹桥为向导,沿轴线自南而北,分为纪念广场、纪念馆建筑、纪念馆园区3大部分。广场上矗立着16米高的毛泽东铜像,东西对称的“窑洞墙”前,为延安时期工农兵各界群众的塑像。整个建筑背山面水,气势恢宏,是延安标志性的文化建筑。

延安革命纪念馆有馆藏文物3.5万余件,图书1.3万余册, 历史 照片1.8万余张,其他资料百余卷,涵盖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13年 领导整个革命的 历史 。纪念馆陈列面积10677平方米,展出革命 历史 文物1260余件, 历史 照片670多幅。基本陈列分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抗日战争的政治指挥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实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挥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6个单元。整个展览通过大量的珍贵文物、 历史 照片和绘画、雕塑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该陈列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

多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还负责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的管理和开放工作。自2010年起,相关旧址独立管理,现归延安革命纪念馆管理的为王家坪和南泥湾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宣部和国家 旅游 局确定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国家4A级 旅游 景点。2008年3月,向 社会 免费开放。同年5月,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

四、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陵墓

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陵墓

(1)郑成功纪念馆

福建有两座郑成功纪念馆,同落成于19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纪念日。其一在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岩北麓。日光岩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之处,山上尚存当年“龙头山寨”和郑成功水操台遗迹。纪念馆陈列大厅里矗立着雄姿英发的郑成功塑像。七个陈列室中,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三百余件,系统地介绍了郑成功的青少年时代、抗清活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等事迹。馆里收藏的手抄本《海上见闻录定本》以及《从征实录》《稗海记游》《东山国语》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一处纪念馆设在郑成功祖籍南安石井西亭郑氏宗祠内,展出文物二百多件。1962年还重修了郑成功陵墓,墓前立有汉白玉石碑,上刻“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1980年又在此建碑亭一座,并加砌平台,四周种植苍松翠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该馆设在开元寺东侧的准提禅寺内。1959年创建。其中泉州海外交通史石刻陈列馆里,陈列宋元时期宗教石刻二百三十一方,有伊斯兰教石刻,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墓碑,以及部分石质构件;有景教石刻,为聂斯瓦里文、拉丁文、八思巴文墓碑,碑上有十字架,云片,火焰,飞天等雕饰;有摩尼教石刻,为晋江县草庵摩尼教佛像、浮雕的照片;有波罗门教石刻,包括碑刻、佛像及寺庙建筑遗物。

这些石刻有的虽不涉及宗教,但在中外交通史上的意义极为重要。如唐会昌五年欧阳偃为郑秀方撰书的墓志铭,九日山上宋代祈风宴会的摩崖石刻,元将亦黑迷失在泉州所立的一百二十大寺看经碑记,元代大使奉使波斯的墓碑石等。有的对研究福建宗教史具有重要价值。如基督教石刻表明该教中世纪时在泉州分为两派:一为西罗马教的圣方济各派;一为聂士脱里派,蒙古人称聂士脱里教为也里可温。如伊斯兰教石刻表明,一些阿拉伯人久居泉州经商传教,死后便埋葬在这里。当地人称这些久居中国的外国人为“番客”,称“番客”和当地妇女结婚所生的孩子为“半南番”。宋元之际沿海地方势力首领蒲寿庚就是一个典型的“半南番”。泉州南门外陈埭乡有居民三千多户,均为丁姓,其族谱记载,他们都是阿拉伯人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这些都证实了泉州在中世纪时代,确是五方杂处中外交汇之地。此外,泉州湾古舶陈列馆与泉州外销陶瓷陈列馆,也都反映着中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和友好往来的历程。

(3) 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在厦门港峰巢山麓的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楼房里,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展出华侨历史的博物馆。该馆系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议并主持、由爱国侨胞和归侨捐款建造的。1956年筹建,1959年5月正式开放。

博物院有展品七千多件,展出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米。一楼为主展厅,展出内容为六个部分。“华侨的产生和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两部分着重介绍华侨形成的历史及其海外遭遇,揭露殖民主义者对华侨的种族歧视和残酷压迫。另有“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的过去和现在”、“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与“华侨的政策回顾”等四个部分。还展出了不少华侨、归侨赠送的东南亚各国的文物和工艺品,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二楼为“祖国历史文物陈列馆”,三楼为“自然博物馆”,体现了陈嘉庚先生重视祖国历史崇尚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

(4) 朱子故居

考亭书院在建阳县西南三公里的考亭村,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和讲学的地方。绍熙三年(1192)朱熹继其父志筑室于此。并于宅旁建一幢小书楼,匾张南轩(张)手迹“藏书”两字。因至此求学之人众多,复筑“竹林精舍”(后改称“沧州精舍”)于宅东,与“藏书楼”毗邻。

庆元党禁期间,朱熹长期滞留考亭,虽坚持讲学,终因名列党禁中,故而心情沉重,于庆元六年(1120)三月初病逝于考亭故宅。宋宝庆元年(1225)建阳县令刘克庄在此建祠纪念。淳v四年(1224)宋理宗诏为书院,并赐御书“考亭书院”四字匾额。从此考亭书院名扬天下。考亭书院后面有汲古井一口。意谓道学渊源犹如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朱熹并亲书“汲古”二字揭匾于井旁,今已无存。考亭书院是南宋时代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之一。至书院问道求学者多达数百,如蔡元定,刘瀹、黄o、真德秀等,均为国内著名的理学家及南宋理学“考亭学派”的主要人物。

(5) 林则徐墓与祠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巡抚、总督诸职。1839年为钦差大臣,至广东查禁鸦片。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他组织军民英勇抵抗,是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同时他还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誉为近代史上的先驱。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北约四公里的马鞍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址在五凤山与金狮山之间,四周树木苍翠,环境清幽。墓用三合土筑造,面宽14.6米,纵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墓埕五层,第五层为拜台,台正中供案上置一横形青石碑,碑文五十六字,分十一行刻写。读时须从中间一行读起,再读左边,接读右边,再一左一右展开读下去。文曰:“皇清诰封资政大夫,两淮盐政,前江苏按察使D谷林公,配陈夫人,男少穆公,妇郑夫人,出继男雨人公,妇李孺人寿域。道光丙戌年仲夏吉旦立。”以这种方法刻写碑文的尚属首例。

林则徐祠堂在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林则徐后裔和福州绅民集资购得的旧房改建。祠堂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曲尺楼、南北花厅等建筑。御碑亭中的三块石碑一块刻着咸丰帝慰问林则徐家属的“圣旨”,内容是诏令恢复林则徐的名誉地位,追封为太子太傅,并授林则徐两个儿子以官职。另两块分别刻着《御赐祭文》和《御制碑文》,记述咸丰帝为林则徐“平反”的经过。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

祠堂1982年重修,扩为林则徐纪念馆,展出“林则徐生平事迹”、“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内容。

此外,福州市左营司巷8、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和幼年读书处,福州市鼓楼区文藻山北路的林则徐故居,和1828年林则徐丧父守制期间,倡议并主持疏浚福州西湖时所居湖畔的西湖桂斋,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辞官病休在家时,与晚辈郭板苍、李惺游升山的题记摩崖,现在福州北郊新店镇升山村升山寺后,保存完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