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曾巩赠给欧阳修诗词?

2025-03-08 16:02: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曾巩赠给欧阳修诗词?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当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作者29岁。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二、曾巩和欧阳修的关系?

欧阳修是曾巩的老师

曾巩两次落第后,想拜见欧阳修,当时欧阳修在士林中颇有声誉,官至在京城任馆阁校勘,年龄上比曾巩大十二岁。在去拜访欧阳修方式上,是直接登门拜见、还是通过他人引荐,让曾巩想了很多。思来虑去,觉得先写一封信较为妥当。这封信就是《上欧学士第一书》,曾巩在信中先表明自己为人观点,说自己绝不是随波逐流之人,也不是攀枝附叶的小人。透露出渴望拜欧阳修为师,希望收下他这个学生。

三、欧阳修和曾巩谁是老师?

欧阳修是曾巩的老师

曾巩两次落第后,想拜见欧阳修,当时欧阳修在士林中颇有声誉,官至在京城任馆阁校勘,年龄上比曾巩大十二岁。在去拜访欧阳修方式上,是直接登门拜见、还是通过他人引荐,让曾巩想了很多。思来虑去,觉得先写一封信较为妥当。这封信就是《上欧学士第一书》,曾巩在信中先表明自己为人观点,说自己绝不是随波逐流之人,也不是攀枝附叶的小人。透露出渴望拜欧阳修为师,希望收下他这个学生。

四、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吗?

曾巩是欧杨阳修最喜欢的学生,也是第一个学生,他对她的文学才华很欣赏

五、曾巩是欧阳修的弟子吗?

算是吧

曾巩科举时欧阳修是主考官,在古代,这样的关系就可以叫老师和门徒了。

六、苏轼,辛弃疾,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并称什么?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欧阳修,字永叔。

王维,字摩诘。

白居易,字乐天。

王安石,字介甫。

杜甫,字子美。

陆游,字务观。

辛弃疾,字幼安。

七、欧阳修是三苏,曾巩的老师吗?

欧阳修(1007~1072)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分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所以说他是苏氏兄弟的老师苏洵(1009~1066)嘉佑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看来苏洵与欧阳修士平辈论交,谈不上师徒关系所以说欧阳修是三苏的老师是不对的,你的感觉是正确得的!

八、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宿舍,谁是北宋北宋作家?

不是“宿舍”应该是苏轼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曾巩都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里的大散文家,不是作家。

九、曾巩后代?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曾巩,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曾巩墓葬地址位于南丰县莱溪曾巩墓地乡杨梅坑村源头里村小组,始于宋。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巩墓坐落在杨梅坑对面的周家堡一山坡上。在“文革”时期,曾巩墓被夷为平地,墓中之物亦遭散佚。在曾巩后人居住的洽湾镇桃源村渣坑村小组,有一座其后人为曾巩建的祠堂。但如今祠堂只剩下残垣断壁,房屋柱子只剩下两根。据悉,曾巩后裔主要居住在南丰、广昌甘竹镇和九江德安等地。

十、曾巩儿子?

曾巩有三个儿子。

绾,字公权。嘉祐元年(1056年)生,大观二年(1108年)终。娶大学士同知枢密院林希之女,封淑人。生子五:长,惁,授文林郎衢州录事参军,生一子宜,不传;次,怘;三,恴;四,怤;幼,憇,字季安,袁州录事参军,娶张氏,不传。

  综,字仲文,知越州转运判官,嘉祐三年(1058年)生,宣和元年(1119年)终。娶开封平章国事李公之女,封恭人。子二:愈、。

  纲,字元礼,授承务郎监常州酒税,迁奉议郎,赠丝鱼袋。娶都城侯氏,生子虑。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