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东营市的国家著名景点?

2023-05-16 06:21:53  来源:网络   热度:

东营市的国家著名景点?

1.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组织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系统,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土地。

2.揽翠湖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东营区政府南、南二路201号、东营市中心商务区内,占地5000余亩。度假区内郁郁葱葱,四季常绿,其间分布着170多种植物、160多万株树木和60万平方米地被植物,拥有市区内最大的绿地、最美的湖面。

3.东营广饶刘集红色旅游区位于大王镇刘集村,是1925年春中共刘集支部的诞生地。刘集支部是山东省农村最早的4个党支部之一。刘集支部旧址是广饶县党组织的发祥地,在山东省农村党建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天宁寺文化旅游区,位于东营垦利区城西部,是天宁湖湿地公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天宁寺、森林公园、民俗文化街、百龄园生态公墓、敬老院、佛学院六大区块。其中,天宁寺主要建设三个区:寺庙建筑区,由大雄宝殿、舍利塔及周围环绕的偏殿组成。

5.孤岛槐树林温泉旅游区位于东营市河口区东部,规划面积5万亩,跨越孤岛、仙河两个山东省旅游强镇。项目区内拥有万亩槐林、神仙沟、孤岛水库、农田果园、草场湿地和亚洲最大的仙河澳亚现代牧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首批原生态旅游区。

6.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度假区,位于东营区龙居镇政府以西黄河展区内,西依黄河,植被丰茂,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旖旎,黄河文化、龙文化、历史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特色鲜明,为发展乡村旅游搭建了良好平台。

7.孙子文化旅游区位于广饶县城东新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42平方公里,以孙武湖综合开发为基础,依据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度假区标准,按照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开发建设,规划布局旅游体验。

8.上农休闲旅游区位于广饶县李鹊镇,总规划面积1.8万亩,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依托黄河三角洲李鹊优质苗木基地建设打造的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园林农业观光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鹊苑观光园、博绿生态园、通达生态庄园、恒诺竹林和红豆杉养生园等。

9.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位于利津黄河滩区内,南起宫家险工、北至王庄险工,规划占地面积近2万亩,现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和山东自驾游网露营基地。景区以黄河生态景观带为轴,规划建设了和乐园、黄河外滩、水上乐园、印象农庄、西瓜乐园、龙门湾等旅游节点。

10.鸣翠湖湿地风景区位于河口区中心城区,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市民广场、音乐喷泉等沿湖景观建成开放,鸣翠湖核心景观初步形成,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周边商业地产的开发,西湖印象、盛世豪庭、鸣翠园等商业楼盘相继开发。

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50字的民风民俗作文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 庆祝方式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你还是自己写吧,况且你也不能抄了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作文

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 梳子或顶块花头巾。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我国56个民族的居房,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作用。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几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北京最著名的可谓是“北京四合院”了。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房(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可以种花草树木等。四合院是一种封闭性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一家人聚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所有房间的门都是对着中心庭园的。

陕北的窑洞也是一大特色。它一般修在朝南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向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员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间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

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有藏族的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内壁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为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第二层为居住层。

侗族的吊脚楼也值得一提。它多为外廊式的小楼房,楼下饲养牲畜,楼上住人,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纳西族的木楞房十分有趣,它以圆木为材料,平齐长度,两端砍成接口,首尾相嵌构成的墙体,人们在墙体原木间的缝隙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然后在架起檩条,铺上木片瓦,压上石块,构成基本房型。和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真的相差很多。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西藏帐房、拉枯族的桩上竹楼等,都让人回味无穷。因为这是各民族、各地的人们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的瑰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