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怎么下跪认错?
一、皇帝怎么下跪认错?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是天下第一人。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照正常情况皇帝是不可能下跪认错的。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就是皇帝称为天子。老天爷的儿子。所以天下出现旱灾地震等天灾人祸的时候。人们包括皇帝都认为说老天爷对皇帝心生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向老天爷下跪认错。
二、唐朝宰相见皇帝下跪吗?
唐朝的宰相见皇帝是不需要下跪的,在清朝见皇帝会下跪。
三、唐朝以前,面对皇帝要下跪吗?
在上古的时候,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君臣,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
到了隋唐,开朝会的时候,皇帝和大臣都坐在椅子上。大臣要表示尊敬,就从椅子上站起来。
到了宋代,大臣就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站着了。那么宋朝的大臣要表示尊敬怎么办呢,基本上是作揖。
而到了元朝,就渐渐开始要求臣子下跪了。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可见,跪拜礼乃是胡风胡礼。
明朝又得到了加强。明太祖驱逐了鞑虏,恢复了大量的汉制,但对跪拜礼却保留了下来,并明文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四、古代皇帝要做哪些祭祀?
祭拜神仙、祖宗是最要紧的。天、地、日、月这些自然不用多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祭拜。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些就是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祭奠的程序依次分为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还有的古代皇帝祭祀泰山、黄河。
五、皇帝下跪会怎么样?
皇帝是天子,九五至尊,在祭天大典等重大国事活动中行跪拜礼,信佛的皇帝也会向佛祖跪拜。
六、琅琊榜皇帝下跪的台词?
靖王羽翼已丰,他是到了退位的时候,当林殊单独面见他的时候,梁帝向林殊提出要求要求他退出朝堂,林殊一口答应,但是当林殊回头准备离开的那一刻,梁帝却跪地痛哭忏悔,说: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奸臣蒙蔽,朕是你的舅舅,曾经抱着你骑过马,放过风筝。那个时候,林殊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终究没有落下来。
七、历史上皇帝要对佛像下跪吗?
汉朝时期,还没有后来的椅子一说,尤其是士大夫基本都是跪坐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跪也要跪。不单单是见到皇帝,日常都是如此
八、历史上,哪个皇帝给哪个皇帝下跪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禅让的情况,就是一个皇帝把皇位让给另一个皇帝,从仪式上应该有跪拜的内容,可以算是一个皇帝给另一个皇帝下跪,通常是接受皇位者向交出皇权者行礼。
唐高祖李渊禅位给太宗李世民(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高祖被迫退位)
唐睿宗李旦禅位给玄宗李隆基(延和元年,712,主动)
唐玄宗李隆基禅位给肃宗李亨(天宝十五年,756,肃宗自行在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宋徽宗赵佶禅位给钦宗赵桓(宣和七年,1125,金兵压境,徽宗迫于朝野压力退位)
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绍兴三十二年,1162,厌倦帝王生涯,禅位于养子孝宗,自动)
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光宗赵淳(淳熙十六年,1189,自动)
宋光宗赵潡禅位给宁宗赵括(绍熙内禅,绍熙五年,1194,被迫,嘉王赵扩在太皇太后的支持和大臣赵汝愚、韩侂(tuō)胄等人的拥立下即位)
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庆(乾隆六十年,1795,自动,兑现即位时许下的承诺)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 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705年,周圣神皇帝武曌禅让给唐中宗李显(内禅)
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
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
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前
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
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
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可能也向辽太宗耶律德光下跪过
九、皇帝每年什么时候祭祀?
明清时期,每年农历的2月和8月第一天,皇帝就把太社、太稷的神主牌位,从拜中殿请出来,放在坛上,然后站北向南,对着神主牌位行祭拜礼,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站在社稷坛中心,环看四周,社稷坛的平台上按五个方位铺成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的五色土。
十、元朝以前大臣都不用向皇帝下跪吗?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欧洲政府首次向清朝派出正式使节。第二年8月5日,英国使团乘坐的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热情欢迎,送上大量礼物食品。
不过,在沿白河前往北京的路途中,一路所见所闻却让英国人感到无比震惊:
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以及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
尤其是清朝政府对使团规定的跪拜礼更是让英国人深感屈辱:
所谓三跪九叩即,双膝跪地下三次,磕九个头。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亲眼所见的事实,让这群英国人对中国文明的敬意和好感荡然无存。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认为,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最大的矛盾争执点在于是否要行叩首礼。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
在当时的欧洲,见到自己的国王是单膝下跪。如果见到外国国王,一般是鞠躬行礼。
然而在清朝的眼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使臣都必须向清朝皇帝行礼。
这就是一个落后的所谓天朝与一个西方国家的冲突。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本来也没有大臣向皇帝叩拜的规矩,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唐之事近于古,宋之事近于今”,康有为对中国君臣礼仪的演变总结道:“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宋乃立,惟元乃跪,后世从之。”
大臣不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即起源于宋,宋代邵博在其著作《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可以作为佐证: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史称一朝的开国帝王为艺祖,这里所说的艺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
意思就是,自唐代以来,大臣见君,都是排坐在殿堂上的。君臣一起商议各方呈报上来需要解决的事,颇有“坐而论道”的古风。赵匡胤即位的那天,宰相范质等还是坐着的。赵说:“我眼睛昏花,你们可各自拿了文书就近给我看。”范质等纷纷站了起来进呈文书,完了回去想落座,发现宋太祖已暗中命令侍者撤去了他们的座位。自此,君臣共坐商议国事,就成了以往的事了。
可见,唐以前是臣与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则由坐改为站立。
至于野蛮落后的元朝,更是把大臣视为可以随意生杀予夺的家奴,大臣只能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复,明清沿袭而不改。
上行下效,无数中国人从出生那天开始,最为熟悉的礼节就变成了跪拜,跪天跪地跪皇帝跪老爷……
对于马戛尔尼坚决不肯磕头,80岁的乾隆皇帝大为光火。
他在上谕中怒气冲冲地写道:“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
最终,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人的通商请求,已经被叩开的国门再次被关上,满清王朝就此永远失去了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的机会。
乾隆之后是嘉庆、道光,满清王朝继续锁国闭关,依旧做着千年不变的天朝上国美梦,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才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碎。
在英国策划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马戛尔尼使团中年龄最小团员,13岁的小斯当东,已经是英国下议院议员、爵士。正是他在下议院竭力鼓舌,力主进行鸦片战争。
不过,当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之际,满清的皇帝们,所害怕的,仍然是洋鬼子不肯叩头这个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时,咸丰帝最为头痛的是公使驻京问题。
他认为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侮辱。
作为一个天朝上国的皇帝,外国人前来觐见,却不行跪拜之礼,这样一来会不会在全国人民面前失去威信。
在人民起义烽火云涌的当口,咸丰帝很希望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他一直认为,按照天朝惯例,只有朝贡国使臣才能入京,并且一切礼仪都是按照中华礼制。现在列强却公然要违犯这种礼制,那他只能拒绝签约,选择开战。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圆明园被焚毁,咸丰跑到承德避暑山庄,最终死在那里。
他终于再也不用纠结外国人不肯磕头这件事。
大清,却彻底滑入了半殖民半封建地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