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老人过世守孝四十九天起源何时?来历是什么?

2023-02-15 12:50:2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老人过世守孝四十九天起源何时?来历是什么?

老人过世守孝四十九天起源和来历如下:老人过世守孝四十九天是来源于“做七”的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根据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做七”的习俗,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扩展资料:

做七来源的其他说法:

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

另外,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民间风俗)

1、守孝四十九天应该来自“做七”习俗,“做七”习俗有两个来源

2、来自佛教,人死后要念七七四十九天经,才能把亡魂带入极乐世界,那么起源时间大概是南北朝

3、来自道教,道家炼丹拜斗,七七四十九日为一个阶段,延伸而来,那么起源就更早,可以追溯到汉初,但汉朝皇帝又没有这个守孝规则,所以有一种可能是道教结合佛教的学说产生的

4、按儒家的说法是要守孝三年的,但社会发展,三年之期非常耽误事,所以慢慢的想办法缩减,毕竟孝不孝在生前尽孝,不是死后

5、所以守孝四十九天源自儒家守孝的礼制结合做七习俗而成

二、五七有什么习俗吗?

五七仪式

把要准备的东西分为三大类,比如可以烧一些纸钱,一般是将白纸或浅黄色火纸剪成铜钱的形状,焚化给死者,只要是冥币就行。还有给死者上香,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同时感悟人生其实就是去染成净与奉献的真谛。另外准备些祭品火化给死者。这些祭献给神灵、死者的供品,是让他们享受供奉,保佑全家平安,消灾祈福,隐含着人们的诚孝之心。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安享吉详。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叫做七(也可以称为头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我国民间一直有烧五七,七七的习俗,据说人死了以后,灵魂眷顾家人子女,不忍离去,要过了五七35天,有的地方是七七49天才肯离开去天堂,因此五七成了我国丧葬文化的重要环节而倍加重视。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明人张宣在《疑曜・七七》中指出:“里俗死人,每遇七日,辄设祭。”

三、人死后49天祭拜可以2个地方同时进行吗?

可以的,这个祭祀就是把方法搞对了,在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他不分什么位置,也没有空间限制,一般那都是晚上日落之后到路口画圈,西南方开口,中间画叉,先放好所有的要烧的物品,比如说是金元宝,金条和冥币用送钱表文,上面写逝者姓名和生日,后面写当天的农历日期就可以了,先表文后烧其他的,也可以烧香,元宝用那种尺寸比较大的,或者金条都可以,这个钱是大钱,其他钱是小钱,每年要祭祀两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第二次是农历的,十月初一都是在晚上

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主要是一个心意问题,不要封建迷信,相信科学,没什么影响的

四、祭奠一下已故的老妈今天是49天。七七

节哀顺变,鞠躬 。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节哀

逝者安息一路走好节哀顺变鞠躬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