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之父?
一、中国天眼之父?
是南仁东!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二、天眼之父中的天眼指什么?
天眼之父指的是发明出天眼的第一个人。
三、天眼之父的故事概括?
该书生动讲述了“天眼”之父南仁东一生的故事:从成长岁月到争取大射电望远镜国际项目,从向中科院提出由我国自主建设该项目到将终身精力投入这一事业,直至“中国天眼”横空出世,南仁东病逝于工作岗位。这位科学家的一生,由这本通俗生动的传记娓娓道来。
四、天眼望远镜之父?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群众,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五、中国天眼之父是谁?
中国天眼之父是南仁东。南仁东,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1994年始,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启动贵州选址。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六、为什么叫天眼之父?
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中国天眼”
“天眼之父”南仁东 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FAST选址、立项、工程建设、落成启用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诸多难题,为“中国天眼”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身体力行,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技工作第一线。与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难关,建成了世界第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比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七、中国的“天眼之父”是谁?
9月15日23点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这一次,我们走近他执着的一生,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经历“文革”动乱,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如此评价。
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06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didit(你做成了)!”
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
八、天眼之父 南怀仁作文素材?
2017年9月15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
此前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
“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有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南仁东当时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拥有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待遇,一天的薪水顶得上国内一年,可他却说:“我得回国。”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有人告诉他,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南仁东跳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
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天眼”之难,还有工程预算。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天眼”成了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9月25日,“天眼”项目正式落成启用,习近平主席亲自致信表示祝贺。这一天,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了新的高度。
“南老师这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23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南仁东心无旁骛,殚精竭虑,终有所成。
23载“天眼”梦,梦圆他却离去,但是我们相信,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会永远印刻在国人的心中
九、天眼之父南怀仁的故事
南仁东是一位天文学家,从小就是一个学霸。
南仁东是学霸,不代表他是书呆子,其实他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比如:画画、写字等等。
他长大就去世界最好的地方学习。但是,最后他还是选择自己的国家——中国。
他有一个伟大的愿望,就是造一个很大的一口“锅。”他造那口“锅”,花了整整二十二年的时间。
他找这口“锅”应该造哪里,也花了十一年时间,找了全中国三百个地方,选择了郁郁葱葱的大山里头。
他是一个不怕辛苦、坚持的人,即使生病,也要完成这个使命。
然而,有一天,他生病了,但是他不放弃,他还是要完成,人们看到坚持不懈的他,都在支持他,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当你专心去做一件事,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那口“锅”造好了。
到了2017年9月15日去世了。
十、天眼之父的故事和事迹?
“天眼”之父南仁东一生的故事:从成长岁月到争取大射电望远镜国际项目,从向中科院提出由我国自主建设该项目到将终身精力投入这一事业,直至“中国天眼”横空出世,南仁东病逝于工作岗位。
这位科学家的一生,由这本通俗生动的传记娓娓道来。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精神领域进行描述和介绍,传记又能将个人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命运,完美地结合起来。
他写的是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是一代科学家坚韧不拔,用理想和意志浇筑我们国家自主科学项目成功的历史进程。而支撑这一历史进程的,是无数个“南仁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