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徐树铮最霸气的诗?

2025-03-03 05:47:16  来源:网络   热度:152

一、徐树铮最霸气的诗?

徐树铮,北洋名将,字又铮,号铁珊,反袁复辟,驱逐张勋,两造共和;操纵选举,玩弄府院,专擅跋扈;出兵外蒙、收复失地,威风凛凛;精于书法,擅长诗文,博学多才。收复外蒙时,在库仑写下《念奴娇·笳》:

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

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

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

商妇琵琶,阳陶觱篥,万感真横集。雕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

二、徐树铮的功过怎么比较?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独立势力联合沙俄军队共同驱逐了满清驻军,宣布“自治”。当时北洋政府自顾不暇,在沙俄的胁迫下于1913年9月签订《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自治,不在外蒙驻军、设官、殖民,仅保留名义上的宗主国地位。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出于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恐惧,以及对失去现有统治利益的担心,外蒙内部亲俄势力开始逐渐转向,频繁与北洋政府联系,希望能重新归附中国。

1917年12月,北洋政府任命陈毅为库伦办事大员,负责协调处理外蒙事宜。1919年6月,经过艰苦谈判,陈毅与外蒙当局达成《改善蒙古未来地位的六十四条》,同意有条件的撤除自治,但由于操纵外蒙议会的喇嘛集团害怕因此失去既得利益,该文件未能在外蒙议会通过。1919年10月,为加快解决外蒙撤治问题,北洋政府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率领两个团兵力进入外蒙。

徐树铮,江苏萧县人。早年曾中秀才,20岁时追随袁世凯从军,得段祺瑞赏识,提拔为其秘书。1905-1910年,徐树铮东渡日本学习军事,逐渐成长为皖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名将,他曾辅佐段祺瑞在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之时“三造共和”,年纪轻轻便与北洋元老徐世昌齐名,并称“二徐”。1919年,皖系军阀在内战中渐渐处于不利地位,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政府感受到空前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为提升皖系威信和实力,扭转不利的政治局势,徐树铮把目光转向了外蒙。

徐树铮

在外蒙撤治问题上,徐树铮旗帜鲜明提出无条件撤治,主张从庶政、官制、军事等几方面多管齐下,加强管控,经营外蒙。1919年10月29日,徐树铮一到达外蒙首府库伦,立刻开始雷厉风行的推行其撤治方针。首先全盘推翻此前达成的《改善蒙古未来地位的六十四条》,打发原谈判代表陈毅回国,随后于11月14日夜直赴外蒙“总理”巴德玛多尔济住处,出示他新拟8项撤治条件,逼其签字。徐树铮警告巴德玛多尔济:“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执事虽老,亦当随行!”。在武力威胁下,外蒙王公和喇嘛第二天便召开紧急会议,拟出了请求撤治的呈文,马不停蹄地交给徐树铮。徐树铮为昨日的鲁莽向巴德玛多尔济道歉,随后立刻将呈文送至北京。11月22日,大总统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全境重新被置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外蒙撤治问题的成功解决,使得徐树铮和皖系军阀的威望空前高涨,连一向与北洋政府敌对的孙中山也称赞徐树铮为“当代班超”。这也令一直与皖系争夺政权的直系和奉系军阀如坐针毡。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不久奉系张作霖亦通电反皖,一时间皖系军阀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经营外蒙不足一年的徐树铮也被匆匆召回,应对内战。1920年7月,皖系军阀战败,段祺瑞下台,徐树铮被列入通缉要犯名单,不得不潜逃日本。此时各方军阀彼此混战,谁也无心顾及外蒙。1921年11月,外蒙再次宣布独立,北洋政府虽然口头上不予承认,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外蒙的控制权。

纵观上述外蒙撤治及独立的过程我们发现,1919年时外蒙撤治实际是迫于形势主动寻求归附,所争的只是撤治的形式和条件问题。北洋政府派遣徐树铮入蒙,本想让其和陈毅一文一武,相互配合推进撤治进程。然而徐树铮到任后,完全撇开陈毅,武力压服外蒙,强迫其签字撤治。这在当时固然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同时使得外蒙当局对北洋政府的疑惧之心更重,为此后再次独立埋下了祸根。因此,有不少人批评徐树铮武人跋扈,径以兵力胁迫,使自愿撤治突变为强迫撤治,摧残蒙人向华之心。甚至有人认为徐氏祸蒙误国,实难辞其咎。

从徐树铮入蒙的目的来看,其本意是为了迅速挽回皖系不利的声势,因此没有时间和条件坐下来慢慢商谈,必须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立竿见影之效果。所以采用武力胁迫而非和平谈判的方式,实是其必然的选择。但从本质上说,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内战频繁,各方诸侯热衷于争权夺利,根本没有经营边疆地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实力。在当时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下,无论以何种方式处置,也难以长久保住外蒙之领土。客观评价,徐树铮推动外蒙撤除自治,维护国家统一有功,但将其誉为当世班超,未免言过其实。徐氏以武力胁迫奏功于一时,虽有过于操切之嫌,但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无相应实力做后盾,遂使后续经营成为画饼。此为民国时期国内国际的政治环境所致,不能专咎一人。

三、徐树铮的碑文中写了什么?

墓碑正面刻:“前远威上将军徐公树铮夫人夏宣之墓”,“一九八八年十月重修”。

墓碑背面刻:徐树铮将军,字又铮,萧县醴泉村人,一八八〇年十月九日生。一八九二年补县庠生。一九〇一年从军。一九一四年任陆军部次长,曾反对袁世凯帝制。一九一九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曾收复外蒙,受孙中山先生赞许。一九二五年任考察欧、美、日本政治专使;十二月回国述职;于三十日殁于廊坊。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归葬醴泉村。夫人夏宣,字红筠,铜山县人,一八七八年七月十六日生,一九五六年八月十七日殁。

四、民族英雄徐树铮的故事?

1.推动共和,收复外蒙

2.徐树铮,字又铮,号则林,人称“小扇子”,1880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醴泉村(今属安徽省)一个耕读之家,十二岁考中秀才。

后来,面对清末动荡的社会政局,徐树铮毅然投笔从戎。

1901年,徐树铮在济南偶遇袁世凯部下段祺瑞,两人一见如故,徐树铮遂成为段祺瑞20多年的左膀右臂。

1905年,徐树铮前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1910年回国后,徐树铮仍归段祺瑞麾下。

在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时期,徐树铮积极辅佐段祺瑞“三造共和”,推动社会进步,功不可没。

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国策动下,以自治之名图谋独立。

1919年,徐树铮被任命为西北筹边使。他三赴外蒙,恩威并施,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解决了外蒙独立问题。

为增加北洋政府对外蒙的凝聚力,徐树铮主张加强对外蒙古进行教育、民生和法制建设,其远见卓识受到张謇和孙中山高度评价。

五、为妗子写的挽联?

舅母老大人千古,上联。下联应署愚甥xxx敬挽。

六、左宗棠为曾国藩写的挽联?

曾国藩去世,左宗棠悲痛万分挥笔写下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28字挽联,挽联可见二人关系非比寻常,由此可见,二人的决裂真的只是为了朝堂重事的决策分歧,实则惺惺相惜。

七、远威将军徐树铮的简介有哪些呢?

徐树铮(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铮、幼铮,号铁珊,自号则林,人称“小扇子”,江苏省萧县醴泉村(今属安徽省)人。北洋军阀皖系名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远威将军。因1919年派兵收复外蒙古而声名远扬。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结束回到上海,12月29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张之江劫持,于12月30日凌晨被杀,时年45岁。著作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

徐树铮(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铮、幼铮,号铁珊,江苏省徐州府萧县官桥镇醴泉村人,北洋军阀皖系将领。自幼聪颖过人,才气横溢。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弃文就武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

后被荐为段祺瑞记室。

光绪三十一年由段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就学。

学成回国,先后任段祺瑞军事参谋、总参谋等职。民国初年,徐树铮位居要津,叱咤风云。先后任军学司司长、军马司司长、将军府事务厅长,民国3年(1914年)5月,徐树铮任陆军部次长,年仅34岁,为次长中最年轻者。

袁世凯帝制失败,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徐树铮复任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

在府院之争中,他同总统府秘书长被先后革职。

张勋复辟后,徐随段讨张,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复任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任陆军次长、兼西北筹边使,升为上将。

在冯段之争中,徐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参加欧战之名,向日借巨款,编“参战军”,为段扩兵争雄;一方面组织“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成立安福国会,以强固段之政权。

民国8年(1919年),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历经5个月的周旋,外蒙取消自治,孙中山电贺其成就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

民国9年(1920年)直皖两系军阀斗争激烈,他被免职,任远威将军,留北京代职。

直皖战后,段祺瑞下台。

他被指控为“十大祸首”之最通缉拿办,借日本使馆之助逃到天津,后潜入上海英租界内匿居。

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以非常大总统名义在桂林组织大本营,计划北伐讨直。

此时直奉两系矛盾日趋尖锐,孙中山联合段祺瑞、张作霖组成三角同盟。民国13年(1924年)9月,盘距在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为夺取被浙江的皖系军阀卢永祥控制的上海,爆发了江浙战争。徐树铮任浙沪联军总司令。皖系失败,他在租界的寓所里被支持直系军阀的英国人拘捕,并强迫他乘英轮去欧洲。

在途经香港时,直奉战争结束,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徐获得自由,被任命为考察欧美日各国政治专使。

遂率考察团15人,先后考察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

在考察法国期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徐树铮电致挽联。徐树铮于民国14年(1925年)12月11日考察结束回到上海。段祺瑞电嘱其暂缓赴京,但他认为考察回国,理应复命,即赴京。复命后,于12月19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杀害,时年四十有五。翌年,归葬故里,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著作传世。

八、唐玄宗为张九龄写的挽联?

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真正沦为孤家寡人的李隆基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入蜀地,惊魂笃定之后,他想起了已经辞世15年的张九龄。满目是山河破碎,到处是生灵涂炭。悲从中来的李隆基遥空为张九龄的魂灵献上了迟来的挽联

九、逝者为晚辈的花圈上的挽联怎么写?

1 )、挽联一般都是左侧一条写词,右侧一条写XX敬挽,等等。没有在挽联下方落款的。如:左 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

2 )、千古一词,一般用于对社会有功绩的人。普通挽联上款下面应写上;男的、灵佑、女的、仙逝等词。下款还要写上挽、敬挽、拜挽、泣挽、顿首拜挽等

3 )、1.挽联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去世者所写的对联(可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 格式:要求上联与下联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2.面朝门立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上联常用\"悼念XX\",下联常用\"XX敬挽\"。 3.范例: (上)称呼XXX先生千古 (下)辈分XXX、XXX敬挽

十、徐夜雪,谁写的?

答:徐夜雪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徐光春写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