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大门对联标准尺寸对照表?

2023-01-31 01:42:0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大门对联标准尺寸对照表?

1、门面房对联:这种门往往是设备的卷闸门,门墙一般是由50公分的地板砖贴制,门楣宽度大(一般在3米以上);对联巨细为39cm*300cm (边沿有下水道之类阻止时也用26cm*300cm)。横额巨细为39cm*150cm (或许是39*125cm)。

2、传统大门的对联:传统大门是指村庄带有门磴,两页门板,大门的宽高大致为2米*2.5米。对联巨细26*250cm, 横额巨细是33cm*78cm。

3、传统偏房门的对联;这种门宽高大致是1米*2米。对联巨细26cm*200cm.横额巨细是33cm*52cm。

4、防盗门的对联:巨细是19.5cm*200cm(或许是19.5cm*150cm),横额巨细是26cm*5 0cm。

5、传统大门的耳门(梓门框):对联巨细是13cm*150cm (或许是11cm*150cm)、横额巨细是19. 5cm* 50cm。

二、九十多岁族长逝世求挽联

这个不好答啊,挽联要把这个老人的一生总结一下,再把年龄填上,不知情的人不好写啊

三、郑成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爱国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乾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u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最终没有出兵。赞同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的不朽功绩,被人们长期称颂的那矢志不移的抗清卫国,拓土台湾、开辟荆榛洪荒的伟大壮举。

郑成功,本名郑森,字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在东南沿海坚定顽强的抵抗满清。郑成功治兵有方,军法极严。是南明御辱抗清的各路兵马中为数不多的胜率较高的部队。郑成功不但是一位武将,同时又有着文人雅士的身份,是一名儒将,不光写得一手好字,诗词也写得极好,所以不光受到人民们的拥护爱戴,也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可惜英年早逝,再加动荡战乱以及全民抗清斗争失败,传世之作极少。后来郑成功率领将士跨海远征,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光复台湾。然而一代英杰却最终结局凄凉。

郑成功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长崎县。当年9月,荷兰人占领台南。历史常常有惊人的巧合,永历十六年(1662年)荷兰被郑驱逐出台,三个月后郑成功累倒病逝。荷兰人占领台湾38年,郑成功从出生到去世也是38岁。

郑森6岁回国,20岁时入南京国子监太学,师于大儒钱谦益。弘光元年(1645年),满清南侵,南京沦陷,明安宗被虏至北京千刀万剐,弘光政权失败,在此危急之时,流落福州的唐王朱聿键被拥立为帝,建号隆武,是为明绍宗。隆武帝非常赏识郑森,恨无女与嫁,遂与他国姓,赐名“成功”,以示反清复国一定成功之意。

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进犯福建,掌握实权的郑芝龙随即卖国投敌,隆武帝遇害殉国。郑成功力谏不能止,愤然断绝父子关系:“今父不听儿言,若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已。”

那份决绝与愤怒,只有内心坚如磐石的人才会说得出口。在民族大义和事亲孝德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大义;在屈辱苟喘与奋起反抗的交叉路口,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赴难斗争。面对国破家亡和亲离绝望,更拨旺了他的斗志,更坚定了他对舍生取义的坚决。

后来满清扫荡安平,郑成功之母不愿受辱毅然自尽,国仇家恨使郑成功血誓与满清不共戴天,誓不两立!于是,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并坚毅执著领导起东南沿海的抗清救亡运动。与西南的李定国并称为双柱!

为确保战斗力,郑成功赏罚分明,每战必议功过,作战不力的人会被处死。因此,也出现错不至死的部将被杀的情况。

郑成功立功赫赫,勋绩彪炳,永历七年(1653年),明昭宗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当年和次年,在满清授意下,郑芝龙两次写信致郑成功,要他剃发投降,被断然拒绝。

为了抗清卫国,郑成功事必躬亲,殚精竭虑,将个体生命的能量几乎发挥到了少有的极致状态。

据一则史料记载,郑成功曾一再遣使日本,意欲乞师恢复,反清救国。在明清两朝漫长的交替易代过程中,日本虽以极大的兴趣与焦虑的心情旁观中国巨变,但德川幕府最终还是保守中立,不准参涉干预。

郑成功收复台湾,也是在鲜明的反清复明旗帜下采取的一项迂回曲折、以退为进的非凡壮举。在金门的出师檄誓中,郑成功明确说道:“本藩矢志恢复中华,念切复兴。前者出师北伐,恨尺土未得,既而舳舻南还,恐孤岛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义旅,养鞍伺时,绝非贪恋海外,苟延安乐……”

郑军打败世界海上马车夫荷兰,收复台湾,绝非后人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轻而易举,毕竟,荷军是一支有着大炮、枪械、舰艇等先进强大武器装备的能征善战的近代化军队。郑成功出师前对战争的酷烈早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将自己所有能打硬仗的将领几乎全部带走,只留少数部队驻守金厦,大有破釜沉舟、“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大无畏气魄。

战事进行得相当漫长而艰难,荷军头目揆一以守军及援军不过数千兵员的力量,与郑成功率领的三万多将士抗衡对垒长达九个月之后,在断水绝粮、重重围困、瘟疫流行、己方黑人出卖等种种绝境之下依然坚守不动,直到巴达维亚的外援被击垮,彻底无望,内外交困,守城再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才派人谈判,于永历十六年(1662 年)签订十八条异常宽大的停战议和协定(不是投降),带着五百多人高举白旗走出城堡,退出台湾,安然鼓轮而去。

然而荷兰殖民者并未就此善罢甘休,彻底退出台湾。此后,荷兰又另派“出海王”多次勾结满清进攻郑氏,但这已是对落日余晖的留恋。

顺便提一下台湾最后一任总督揆一的个人结局:由于他使荷兰丢弃在东亚的最后一个据点,因此他在回印尼东印度公司后被判终身流放艾一岛,在服刑8年(一说10余年)之后,由他的子女将他赎回。在狱中他写下了《被遗忘的福尔摩沙》一书,并在回国后出版。在书中他不承认是被打败,而是议和;他还将失败的原因归为他的上司坐观失败,不积极救援,谴责东印度公司高层的怠忽职守。2006年6月中旬,揆一的第14代子孙麦可一家三人首访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并祭拜郑成功。麦可说,这是揆一临终前的遗愿,希望后代子孙能再度踏上台湾。麦可感念郑成功的仁慈,他在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的塑像前表示,因为郑成功的仁慈,他们才有机会站在这里。

面对回归祖国怀抱的山河故土,郑成功百感交集,不由再次赋诗挥墨:“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光复台湾仅三个月后,英雄郑成功便于彻底与世长眠,年方三十八。

一颗闪烁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才燃耀了沉寂的黑暗,还没有迸发灼华就转瞬即逝。

导致郑成功流星陨落、英年早逝的原因错综复杂,稍加分析梳理,可用悲愤、羞愧、痛愁、忧虑四词予以概括。

正当郑成功积极组织开发台湾,计划将台湾建设成抗清救国的根据地。与此同时郑成功将将领的家属迁移入台湾,由于操之过急,开始与诸将发生了矛盾。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传到台湾,首先突然传来永历帝父子为清绞弑的消息。自明绍宗死后,郑成功一直以桂王永历帝为正朔,遵永历年号,并不时遣使朝拜。明昭宗父子殉国身亡,意味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郑成功的反清复明运动也就失却了最后的依托与支撑。不久,清朝野蛮凶残的“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沿海无数善良无辜的人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郑成功东征台湾时,命长子郑经留守金厦。没想到他与四弟乳母陈氏私通,并生下一个儿子,其老丈人大怒,一纸诉状飞于台湾。

郑成功不禁又羞又愤,当即做出杀妻斩子的决定。兄长郑泰及部将黄廷、洪旭等人接到令箭后大为震惊,董氏是主母,郑经是世子,乃郑成功嫡亲长子,谁敢下手!于是他们认为这是郑成功一时之气,乃是乱命,商量着准备大事化小,众将将陈氏以及所生婴儿杀死后,联名向郑成功求情,只将乳母陈氏及所生儿子杀掉,至于杀郑经绝不能从。

但郑成功坚持要求处死董氏、郑经,并解下自己的佩剑,令其兄郑泰执行。众将十分为难,最终无奈再次抗命,并向郑成功上书言道“报恩有日,候阙无期”,意思是众将可以对郑成功可以报恩,但不能执行这项命令!郑成功得知金、厦诸将联合抗命,勃然大怒。此后金、厦守军不发一船到台湾来,两岸音信全无,海峡气氛骤然紧张。郑成功每天都拖着病体,登上城楼用望远镜遥望台湾海峡的那一边。

正在这时,清廷却将早已经投降对清有大功,却一直被软禁在北京的父亲郑芝龙及其直系眷属十一人满门抄斩,余等全部流放东北宁古塔苦寒之地,给包衣人为奴;还采纳汉奸黄梧等人的建议,野蛮的挖掘郑成功祖坟破坏郑家庐寝,将郑氏先祖开馆戮殖,遗尸挫骨扬灰,弃暴荒野,不得收敛。

背上千古骂名投降清朝,一心做顺民的父亲及其眷属还是惨遭清廷毒手,就连葬在地底的先人也不得安宁。郑成功为自己不能尽孝痛心疾首,而尽忠于明朝,也失去了着落,痛心与忧愁如一张巨网,笼罩着他的身与心。

身负国仇家恨的郑成功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残酷现实,或许此时的郑成功也明白,他离“反清救亡”的成功之路越来越远。

内忧外患交织,失意、打击与噩耗接踵而至,使得郑成功急火攻心、悲愤郁悒、心肝受损,加上感染风寒,内疾外病相侵,病情一日重于一日。

他又外感流疫,病势日重,但他仍强振余威,登上将台,手持望远镜,远望澎湖,是否有船只到来。文武百官入谒时,他依旧端坐床上,谈论国事。因此,许多官员不知其病。及至他病危时,都督洪秉诚调药送至床前,郑成功将药投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地大声叹曰:“自家国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日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天乎!天乎!何使孤臣逆旅至此极乎!”复动顿足捶胸,两手抓面,愤呼而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不假年,呜呼哀哉!

就这样,郑成功壮志未酬,结束了充满波折的生涯,仅仅38岁。悲哉!

郑成功因病而逝,似乎已成公论,但郑成功虽染流疫,也不至于骤然病入膏肓、无法救治。究其真正死因真相,不得而知。

不可否认的是,郑成功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经历了许多让其气塞胸膛、怒不可遏的大事。北伐南京败退,多年来好不容易积攒的精锐尽失,供奉的旗号和精神支柱永历帝被清廷弑,父亲兄弟族人遇害,长子铸错,众将抗命,祖坟戕害被掘等深重的内忧外困,这些负面因素引爆他易怒的个性,对他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加重了他因水土不服,感染流疫最终急怒攻心,遗恨而终。奈何命运不公,郑成功的不幸去世,使台湾失去了最具威慑力的庇护和最稳定的人心基础,也使在吕宋翘首以待的华侨们悲痛万分:倘若国姓爷再活上20年,不,哪怕15年,抗清救亡运动一定会出现新的格局呀!再不济,也能剑指吕宋,救华侨于暴徒的水火之中。

郑成功少年得志又国恨家仇聚一身,难免治军严苛、刚愎果敢。一方面成就了他这一民族大英难,但负面的离心力又让他含怒早逝,遗憾地放下他远远未竟的政治抱负,套用那句古诗:出师半捷身先死,更使英雄泪沾衫。

英雄已逝,英名长留。因赞许郑成功开拓台湾的功绩,百姓们崇奉他为“开山王”。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而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生平

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受明朝朝廷招安前为一海盗首领。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农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户海滨产下郑成功,因此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七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1630年郑芝龙将他带回南安教养,因受限于日本禁止女人离境的规定,故田川氏并未随行,郑芝龙延聘儒士教育郑成功,以便争取科考功名。先世自光州固始县[今河南首潢州县]入闽,居漳州,再移粤之潮州,至始祖隐石公,复居泉州南安县。七岁回中国后,十五岁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这样的乱世里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太学读书,拜当时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师。

郑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终身未曾离开日本的七左卫门(又名田川次郎左卫门),目前还有后人在日本。

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干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u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评价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接受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形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湾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望采纳・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