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宰相?
一、西辽宰相?
耶律直鲁古(?-1213年),男,契丹族,辽德宗耶律大石之孙,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子,西辽末代皇帝(1177-1211)。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直鲁古外出游猎时,被蒙古降将、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被迫让位。1213年,耶律直鲁古郁郁而终。本名耶律直鲁古所处时代西辽民族族群契丹族逝世日期1213年年号天禧(1178年)
二、西辽作品?
1、孤云落日渡辽水,匹马西风上太行——《答徐雪江》(作者:汪元量)
2、谁识辽东丁令威,眼看世事熟兴衰——《赠卜者丁生》(作者:任希夷)
3、仍闻数骑将,更欲出辽西——《度关山》(作者:郑锡)
4、七百高僧总会禅,眼空四海鼻辽天——《六祖赞 其一》(作者:释道冲)
5、近放辽天鹤,曾为南岳人——《送宗密上人》(作者:马戴)
6、万里发辽阳,处处问家乡——《远征归》(作者:王建)
三、西辽鼎盛疆域?
疆域
领土范围
西辽幅员辽阔,统治区域除直辖领地外,包括很多附庸国和附属部族。西辽的直辖领地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怛罗斯,东至巴尔思罕(今伊塞克湖东南)。其附庸国有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剌子模,附属部族主要有粘拔恩部(乃蛮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
西辽的疆域东至土拉河,包括可敦城周围地区。乃蛮部、克烈部迁至这一地区后,西辽的东部边界退至附庸国高昌回鹘的东部边界;东北至谦河,与吉尔吉斯为邻。
1175年,由于粘拔恩部归附金朝,退至阿尔泰山;西北越过巴尔喀什湖,包括康里人活动的地区;西至咸海、乌斯提尤尔特高原和卡拉库姆沙漠,包括花剌子模在内;南部西段以阿姆河为界,先后与塞尔柱帝国和古尔王朝为邻。中段包括瓦罕走廊。东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与吐蕃、黄头回纥接壤;东南包括哈密、若羌,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西夏为邻。
四、西辽灭亡惨状?
西辽皇族被屠尽。
西辽天祚帝被俘后,耶律大石率残余辽军西迁,多年后在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创建帝国,并且沿用辽的国号,史称西辽(1132-1218年)。
不过,西辽虽然被某些史学家视作辽朝的延续,其事迹也被记载在《辽史》当中,但由于僻处西陲,加之在文化方面跟中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并不被多数史学家视为正统王朝。
如此一来,随着天祚帝的被俘,辽朝实际上已经灭亡,而他最终的悲惨结局,也实在令人唏嘘。
五、西辽都城遗址?
阿克别西姆城址(City Site at Ak-Beshim)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世纪古城遗址。在楚河南岸托克马克城西南。城始建于5世纪,是西突厥王庭所在地,也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10~12世纪是哈拉汗王朝和西辽王朝的都城八剌沙衮。
简介
西突厥统叶可汗时,中国高僧玄奘曾造访此地。遗址由东西两城组成,东城较大,占地60公顷以上,是碎叶城;西城面积35公顷,是八剌沙衮城。所有建筑都用粘土和土坯筑墙。城址西南面有两座6~8世纪的佛寺,寺院由僧房门厅、长廊庭院和回廊佛堂组成,建筑与壁画反映出中国内地和粟特文化的影响。城址之西有8世纪摩尼教墓地。城内东部有景教教堂和教徒墓地,后者是中亚最早的景教墓地。
六、西辽的官方文字?
西辽统治下的中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加强。西辽官方使用契丹语、汉语和波斯语,民间多使用回鹘语。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西辽时期,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原来使用的回鹘文字母,逐渐被阿拉伯字母所代替。
七、西辽官话是什么?
西辽官话就是契丹语。
契丹语是契丹人的语言,达斡尔族部分老辈依然在使用。在辽朝和西辽(907至1218年)有官方语言地位。一般认为属于蒙古语族。契丹语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根据《辽史》记载,大字于神册五年(920年)制成;小字由耶律迭剌创制,可能成于925年。
八、关于西辽的电影?
《五虎平西》是1940年上映的中国香港剧情电影,由洪仲豪、杨弘冠执导,黄鹤声、卫少芳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狄青联同四虎将出征西辽,幸得妻子出兵相助,得以告捷回朝。狄青再次出征西辽,辽人与庞洪合谋,献上假珍珠旗陷害狄青。狄青触怒仁宗,被发配游龙释,狄青决意诈死。辽人以为狄青真的已死,再次兴兵攻打中原。包龙图设计令狄青死而复生,与四虎将一同出师大破辽军
九、西辽国都城?
1、西辽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在西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1124年,即金灭辽前一年,辽宗室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部西迁,1131年至起儿漫称帝,后迁至虎思斡耳朵,史称西辽或黑契丹。
2、其直辖领土以都城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东至伊塞克湖东南的巴尔思罕,西至塔刺思。
3、1175年后,退至阿尔泰山南乌伦克河,其东以役属畏兀儿与西夏接壤,其南,西段以阿姆河为界,中段包括瓦罕走廊,东段以昆仑山与吐蕃诸部、黄头回纥邻界,东南包括哈密、若羌与西夏为邻。一时为中亚一大强国。
4、西辽的统治者是辽国的传统贵族耶律氏和萧氏,典章制度都是完全继承辽国,与中原汉族政权很接近,而且西辽的建立就是基于战胜金国光复大辽的共同目标的联盟。
5、西辽统治阶级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辽皇帝还以“桃花石汗”自称(当时中亚称中国为“桃花石”)。1218年为蒙古所灭。西辽立国共94年。
十、陵墓对联
陵墓对联:古代文化中永恒的艺术之美
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陵墓对联更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墓对联,也称墓碑对联,是镌刻在墓碑上的两幅对联作品。这些对联不仅仅是用来装饰墓碑,更重要的是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其精神永存的祝愿。
古代中国人对陵墓对联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认为它们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对过往名人的最高敬意。从两个短句中可以窥见逝者的人生哲学、境界和社会地位。因此,陵墓对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备受推崇。
陵墓对联的历史背景
陵墓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最早是在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在这个时期,对联主要出现在贵族的陵墓上,作为对贵族地位和功绩的宣示。
到了唐代,陵墓对联逐渐普及,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是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和享受。陵墓对联的内容也开始涉及更广泛的主题,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励志激励,体现了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陵墓对联的内容与形式
陵墓对联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反映逝者的才华、功绩、品德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愿望。比如,对联中可以表达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也可以赞美逝者的艺术成就、学术成就等。
另外,陵墓对联的形式也有一定的规定。通常,一副对联的两个短句要求意义对仗、字数相等,并且诗词用字要优美。这种形式约束既有助于保持陵墓对联的艺术价值,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陵墓对联的艺术价值
陵墓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首先,陵墓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美德。
其次,陵墓对联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思考和对逝者的怀念。透过对联中的诗句,我们可以窥见逝者生前的志向、情感和人生观,进一步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追求。
此外,陵墓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无论是墓碑的制作工艺还是对联的创作方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陵墓对联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虽然陵墓对联在现代社会不再像古代那样普及,但它们仍然扮演着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角色。一些名人或重要人物的陵墓上仍然可以看到陵墓对联,这是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致敬。
同时,陵墓对联也在当代文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一些现代艺术家将对联的形式和内容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陵墓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古代时期承载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感和思想意蕴。如今,虽然陵墓对联的流行不如古代那样广泛,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价值。让我们保护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陵墓对联的艺术之美传递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