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西汉皇帝的陵墓在哪?

2023-12-06 13:57:32  来源:网络   热度:

西汉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汉高祖刘邦-长陵-咸阳原

汉惠帝刘盈-安陵-咸阳原

汉文帝刘恒-霸陵-白鹿原

汉景帝刘启-阳陵-咸阳原

汉武帝刘彻-茂陵-咸阳原

汉昭帝刘弗-平陵-咸阳原

汉宣帝刘询-杜陵-杜东原

汉元帝刘]-渭陵-咸阳原

汉成帝刘骜-延陵-咸阳原

汉哀帝刘欣-义陵-咸阳原

汉平帝刘b-康陵-咸阳原

“事死如生”汉帝陵 ――陕西西汉帝陵与陵园

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

20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对汉长安城周围的西汉帝陵进行过调查。西汉帝陵的系统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对西汉11个陵的调查,诸陵的位置、范围、封土、附属的后妃墓及陪葬墓等情况大致明了。七八十年代对长陵陪葬墓、茂陵陪葬墓、阳陵刑徒墓地、杜陵陵园及从葬坑、汉高祖薄姬南陵从葬坑等遗存进行了发掘。80年代初对杜陵的发掘,推进了汉代帝陵的研究。199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阳陵进行了全面考古钻探和较大面积的试掘。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原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西起兴平县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为什么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没有修在咸阳原上呢?一方面是因为汉代帝陵埋葬有严格的昭穆制度;一方面文帝力求节俭,所以选择在因山为陵。宣帝当皇帝之前“周三辅”、“尤乐杜、之间,率常在下杜”(《汉书・宣帝纪》),他的父母均葬于长安城东南,所以宣帝筑陵于杜东原。

西汉帝陵的形制有两类:一类是霸陵因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一般底部约150~170米见方,高约20~30余米,以武帝茂陵坟丘最大。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长陵陪葬墓规模最大。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这些帝陵加上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自东而西绵延百里,正如古诗所云:“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彦谦《长陵诗》)。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诏罢置陵邑,因为强迫移民而使百姓破产,引起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设置陵邑对巩固政权已不起作用,所以从渭陵开始废置陵邑。

西汉有些皇帝还按帝陵规格修建其父或其母之墓,或以皇帝、皇后的礼仪安葬,如汉太上皇陵、薄太后南陵、钩邑夫人云陵,以及宣帝父母史皇孙和王夫人的陵墓等。这些陵墓或在皇室帝陵陵区附近,或在陵区之外的京畿之地。

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郊曲江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2年至1985年,开展了对汉宣帝陵和孝庄王皇后陵的陵墓、陵园、寝园及杜陵的陵庙、陵邑、陪葬坑和陪葬墓的考古勘察;并对帝陵陵园东门和北门遗址、寝园的寝殿遗址、一号和四号陪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汉宣帝陵封土底部边长175米,顶部边长50米,高29米。陵墓居陵园中央,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通向地宫,四条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底部为斜坡墓道,均填土夯筑。陵墓周围筑有墙垣,四面墙垣正中各辟一司马门。陵冢东南575米为王皇后陵,其封土及陵园形制与杜陵相近,只是规模较小,建筑也较简陋。汉宣帝陵东门遗址距封土120米、通宽85米、进深20米,由门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组成,布局规整,结构合理。帝陵寝园遗址位于杜陵东南,寝园四周筑墙垣,平面为长方形,占地20,880平方米。寝园内发现寝殿和便殿两大组建筑遗址。寝殿是寝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寝园西部,大殿建在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用以祭祀。便殿在寝殿以东,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间组成,供存放皇帝衣履器物和祭祀者休息闲宴之用。在杜陵东北还发现了可能是陵庙的遗址。杜陵从葬坑发掘面积虽小,但出土的数以百计的裸体陶俑和车马器、兵器、金饼、建筑材料以及其他铜器、陶器、漆器等,显示出西汉帝陵极为丰富的埋藏内涵。杜陵既对西汉前期帝陵礼仪制度有所承袭,又对后代帝陵发生影响,在汉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杜陵的发掘使我们对汉代帝王陵墓的陵区以及礼制建筑的布局、形制有了清楚的认识,表明了西汉帝陵是当时都城长安的缩影,其陵园形制、布局是仿照皇宫进行建造的,使我们对汉代帝陵有了直观地了解。

汉景帝阳陵位于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村北原上,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的合葬陵园。陵园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坐西朝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平面为亚字形,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坐西向东。封土四侧各有从葬坑一排,其外为夯土垣墙,四侧均有三出阙门,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一组三出阙,南阙门遗址已经发掘;后陵、南区丛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和德阳庙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布局规整,结构严谨,充分显示了唯我独尊和严格的等级观念。阳陵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全长2350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墓园之间以壕沟分隔,目前已钻探发现东西向壕沟22条,由壕沟分隔而成的陪葬墓园16排107座,已探明的各类大中小型墓葬五千余座。阳陵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封土以外,墓道两侧发现从葬坑81座,其中东侧21座,南侧19座,西侧20座,北侧21座。坑的宽度绝大多数在3.5米左右,深3米左右。东侧、西侧丛葬坑均为东西向分布,主要埋藏有骑兵俑、步兵俑、羊、狗、猪等各种动物俑和陶器、铜器、漆器、兵器、车马器等;帝陵北侧丛葬坑为南北向分布,已知有各式兵器、车辆、步兵俑、生活用具等;南侧坑内的遗物尚不清楚。阳陵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造型比例适度,体型匀称,刻划细致,工艺精湛,神态逼真,特别是陶俑的面部表情丰富多样,颇具个性,勘称艺术珍品。1972年发现的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阳陵形徒墓地,葬式不一、排列无序,带有刑具的累累白骨反映出修陵劳动力的使用情况。

1970年开始发掘的长陵附近杨家湾汉墓及陪葬坑,将3000多件彩绘兵马俑展现于世,提供了研究汉代军制、战阵、武器装备等情况的宝贵资料。杨家湾汉墓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在西汉帝陵陪葬墓中很有代表性,墓主可能是周勃、周亚夫父子。1981年发掘的茂陵陪葬墓从葬坑出土的230多件“阳信家”用物,以铜器居多,鎏金铜马和鎏金银铜节熏炉是西汉青铜器中的精品,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冶铸技术。

西汉皇帝陵墓以帝陵为中心的复杂而规整的布局,显示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汉代帝陵的形制为中国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影响。目前西汉帝陵内的构筑及埋藏情况因为尚未发掘,所以还不清楚;另外关于各帝陵陪葬坑的方位和具体数量因发掘尚少,了解也不多。随着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西汉帝陵的全貌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