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上海金山人死后怎样火葬?

2023-01-08 16:12:04  来源:网络   热度:

上海金山人死后怎样火葬?

上海金山门死后怎样火化?

应该和我们一样的,都是在宝山公墓火化的,金山应该也有火葬场的,都是和我们上海人一样的,都是经过火葬场火化的上海,现在人死去了,都是火葬的,把尸体先运到火葬场,然后摘洗干净,换好衣服,家里人都到齐开好追悼会,然后火化拿国辉回家,可以买个坟安葬

据史料记载,上海金山区市民去世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死亡证明书、然后拿着死亡证明书去殡仪馆

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1、除夕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2、上海桃花节

每年3-4月间举办,上海人赏桃花的习惯由来已久,南汇是赏花的好地方,上海南汇区多植桃树,为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举办了上海桃花节,以进一步弘扬桃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3、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4、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5、浴佛节

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上海地区民风民俗:

1、除夕

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团坐同吃“年夜饭”,名曰“合家欢”。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2、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近几年春节,许多家庭把给孩子春节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图书。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3、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4、清明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

5、立夏

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上海人

10

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1

)老人过

66

岁生日的时候,要女儿烧

66

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吃。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

六六大顺

,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

六十

六,娘吃闺女一块肉

,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

六两一块肉,

蒸六十六个小寿桃为父母祝寿,

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

肉与小寿桃须父母两人

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

夺福

这是延续下来的一种习俗,

有几种说法,

比如

人活六十六,

要吃闺女一刀肉

六十六,

吃了女儿一刀肉,健康又长寿

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

年纪六十六,阎王要

吃肉

等等。这是对长寿、健康、平安的一种美好期盼。既然阎王爷在人

66

岁时想要人命,

那人吃了一刀肉后就还了阎王的债了,

阎王吃肉好了就别吃人了,

呵呵,

人们都希望能平安

度过。

2

)中秋节吃鸭子、芋头和毛豆

关于吃鸭子:

元末时期,

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

汉人决定推翻元人。

但当时统制严厉,

不能明着组织斗争,

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

哒子

,就取谐音

鸭子

。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

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当然秋季吃鸭子对身体颇有裨益。

芋头:

在上海、

江浙等地方在中秋节有吃芋艿的习惯。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

而且

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

运来

相近。

所以中秋节吃芋艿,

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

希望能够好运连连。

还有毛豆:

在江浙一带中秋节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

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3

)吃饭喜欢浓油赤酱

都说上海人喜欢浓油赤酱,而且还找出了它的出处,一是来自徽菜,红烧为主,几乎荤

菜都喜欢吃红烧的,

非得放上红通通的酱油不可;

二是来自宁波菜,甬菜是出了名的咸,在

老广东的眼里就像盐钵斗倒翻了,

虽然颜色不那么深暗,

但本质也是浓油赤酱。

其实这怪不

得老上海人,一来因为当时的生活拮据,浓油赤酱味重,下饭;再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浓

油赤酱属于恶补,照老上海人的俚语说,是刹根。

现在喜欢浓油赤酱是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丰富多采,往往睡眠时间不足,因此

味蕾疲乏,需要刺激,浓油赤酱就起到了亢奋的作用,寻找大汗淋漓,大脑开窍的境界。当

然现在意义上的浓油赤酱绝非当年“吴下阿蒙”,

它对食材和佐料都很讲究,

不是为了下饭,

甚至干脆为了不吃饭。

4

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上海的腊八粥则稍有不同。据王韬《瀛濡杂志》卷一记载:“腊月八日,僧尼例以

杂果双弓米,遍饷檀越,谓之腊八粥,亦曰佛粥。此风由来旧(久)矣。沪人往往有以

汤饼、菜羹和入者。”这里将汤饼和菜羹掺入粥中,显然是上海特殊的风俗,与其他地

区稍显不同。

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后演变成夏

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上海家教【天天家教网】十多万上海名校师资 自主选择

广告 上海家教,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创办17年。拥有十多万985/211大学生及专职教师,数万学员得到 查看详情 >

5

)立夏要吃立夏蛋

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

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

。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

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

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

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

6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

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

路头神

)诞辰,各地都有

接财神

、接

五路财神(取东

西南北中五路之意)

接路头神

之举。财神统

,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

们的庆祝最为起劲。

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

商肆随处可见,

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

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

利余

,特别

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

元宝

,故被称为

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

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

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

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

接送何妨到五更。

7

接灶神,送灶神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

灶神

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

祭灶

,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

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

名利亨通少

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

送灶

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

不说人间坏话。

送灶

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

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

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8

)丧事要宴请豆腐饭

吃豆腐羹饭,亦称吃羹饭或吃豆腐饭,是一种流行于江浙沪民间的丧葬习俗:葬礼结束

后,

丧家要举办酒席

(

雅称

豆宴

)

酬谢前来参加葬礼以及以现金、

实物等形式助丧赙奠的

人,

被请者一般不得拒绝,

否则会被认为是

失礼

过去这种酒席一般为素席并以豆制品为

主,其后逐渐变异,

佳肴美味之丰几可比拟喜庆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旧称

为豆腐羹饭。

民间传说,战国时人乐毅性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

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

大家健康长寿。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流传至今。

给的礼金也有讲究:

【单数金额】外加【

1

块】

,丧事

1

是顺的意思,隐意:

1

个人走。

但不能有

201

401

2

4

是双数

「教育宝」上海家教排行榜

广告 找上海家教上教育宝,36家上海家教任您选,可以放心选择! 查看详情 >

9

)上海人乔迁搬家

燃放鞭炮

当人们决定告别旧宅时,邀请四邻八舍,相聚一堂,主人设宴招

待,名为告别洒。宴会可繁可简.一来向邻居们告别,二来对多年来四邻八告的

帮助、照应表示感谢,无满了温馨的人情味。在即将离开旧宅时,搬迁主人常要

燃放一通鞭炮,

让搬迁充满喜气;

同时向四邻八合高声作最后的告别。

来到新居,

又要燃放一通鞭炮,似乎是在给新居周围的邻居打个招呼:

“我搬来了,请多关

照;

”并向邻居送糕、红蛋等。

先撒竹竿

家具杂物搬人新房,有时也很讲究。如有些人搬家首先进人房间

的是竹竿。

竹竿一节比一节高,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

从事的专业从今后将

节节高升的良好愿望。这以后,就先搬大件,后搬小件,最后搬细软,依次进入

新房。

防邪入侵

入住新居后,

有些人为了防邪气入侵,

常在大门口上方悬挂一支

宅剑,或大或小,或铁质,或木质,用宝剑来替代过去年代常用的铁质三叉朝。

也有些人不用宝剑,

研用一面小镜子装饰在门框上方,

称其为照妖镜,

以为它可

以抵御一切入侵的妖魔鬼怪。

有的新居一侧正对着大烟囱的,

便要用镜子把有害

气体折射回去。倘若新居的玻璃镜子正对着对面的一户人家,人家当然不高兴,

就用更大的玻璃镜子回击。一来一去,混战一场。更有甚者,在门框上悬挂

3

只啤酒瓶,叫做“三炮台”

用以把室内的阴气、晦气统统“轰”向远方。

10

)上海人过冬至

冬至,上海人也要吃汤圆、祭祖、摆家宴。

上海人说,

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小鬼会出来活动。

许是四处烧纸钱的缘故,

所以

会有此种说法。

一般市民冬至晚上都会全家聚餐,

满满一大桌,像年夜饭一样,真是冬至大

如年。

旧时上海,

有诗云:

家家捣米做汤圆,

知是明朝冬至天。

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

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

粉圆子。

上海家教 价格「家教114」1对1上门辅导50元起!

广告 上海家教 价格 ,家教114 , 专注一对一上门家教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 查看详情 >

上海人冬至祭祖扫墓

上海人过冬至还有祭祖扫墓的习俗。

旧时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

吃花糕、

糯米粉汤

圆之前,还要在桌子上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有点类似于清明,

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

是要吃青团的。也许每逢祭奠祖宗的时候,便会和鬼联系起来,于是便要人们早点回家了。

有网友说冬至扫墓,据说要全鸡、全鸭、蹄膀、豆腐、青菜、全鱼、鸡蛋

去上坟的,

全鸡全鸭说是要留头留尾额的鸡鸭,老祖宗一定要祭,不祭不发财。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风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

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

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

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节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上庙市极盛。很多人喜欢看桃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晚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

・立夏节

四月里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 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浴佛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端午节

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观音诞辰

六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佛寺里香风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云集寺庙。

・七巧会

七月七日,是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会吃巧果。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盂兰盆会。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佛教传说为地藏王生日,旧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园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

・中秋节

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余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菊花会

九月中旬菊花会,很多文人雅士,举行菊花会,赏菊题诗,有各种各样的名菊,万卉齐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无不尽态极研,争奇斗艳。

・冬至节

十一月冬至节,冬至前一日,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贺年。

・释迦牟尼得道日

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日,民间煮食腊八粥,而寺庙尤为盛行,用胡桃、红枣、栗、蚕 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与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后僧人分食,并馈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灶神

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以上的风俗,在上海郊县有的农村仍有流行。上海市内则由于时代的变化,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经渐遭淘汰,有的则通过变化而继承下来。总之,上海市内的岁时风俗,处在不断的渐变之中。如新岁吃汤团,清明食青团,端午包棕子、中秋尝月饼、重阳吃糕团、除夕包饺子制年糕等仍成为江南地区民俗,海派特色的个性。

由于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纷纷提出岁时禁放鞭炮的建议,因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灾,伤害事故及环境污染,故市公安局规定内环线以内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春节,许多家庭把给孩子春节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图书。春节期间走亲戚送礼,许多市民也一改过去送礼盒的习惯,以鲜花礼仪电报代替礼盒已渐成风气。

1、除夕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2、上海桃花节

每年3-4月间举办,上海人赏桃花的习惯由来已久,南汇是赏花的好地方,上海南汇区多植桃树,为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举办了上海桃花节,以进一步弘扬桃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3、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4、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5、浴佛节

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