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墓出土了什么文物?
一、乾隆墓出土了什么文物?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国故都——随州市郊的擂鼓墩发掘 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墓葬——曾侯乙墓。所谓曾,就是曾国, 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曾侯乙墓就是曾国 国君乙的坟墓。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共有15404件,可分为青铜礼器、 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八大类。这不仅展现了 鼎盛时期随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乃至世 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二、赵匡胤墓出土了什么文物?
宋朝信奉厚养薄葬,所以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百姓,墓地的规格几乎大差不离。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位于河南。永昌陵位于一片农田之中,地面有一些石刻建筑,可是专家找他仍是找了好久,当在场专家清理墓碑时,怎样也不会想到,墓碑上面刻的是大宋朝皇帝,赵匡胤,一个帝王陵竟然会藏身于一片农田。
专家随之翻开了永昌陵,被面前的寒酸一幕给惊到了,这个墓的占地面积并不算小,挖到地下二十多米,才发现墓室,墓中出土的文物只有玉圭、佩剑这些常用物品,和一些冥器。
三、鬼谷子墓出土了什么文物?
古今以来第一高人,死后墓内藏有一本“天书”,至今没被找到
鬼谷子墓出土了鹿角,鼎,战国陶瓷,这几件东西加起来,估计真的能确定这是鬼谷子的坟墓了。只是毕竟这上面没有一点具体信息,谁也不敢下结论断定:这就是鬼谷子的坟墓!而很多专家认为,鬼谷子作为一个高人,估计不会埋在地上。因为那个时代主张修仙求道,鬼谷子作为高人,也肯定不例外,更何况他还教出来一个以求仙问道的人。
四、河洛古国出土了多少文物?
643件,都很精美,个别的已损坏。
五、楼兰古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楼兰古城是汉、魏、西晋时期重要的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西汉王朝与匈奴激烈抗争,通达西、南亚只能取道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或天山南麓。
当时,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位于西行孔道的楼兰很快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兴都市,在魏晋及前凉时期为西域长史治所。在遗址中发现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称呼该城。
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到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丝路交通的转移,楼兰逐渐衰落,后沉没在沙碛之中……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城墙长期受东北向季风吹蚀,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楼兰古城四面城墙正中部有缺口,似为城门,其中西城墙缺口处有两个残土墩,相距4米,似为瓮城遗迹。城墙用红柳枝与黏土相间筑成,未经夯打。
城内有一条古河道,自西北流向东南,与孔雀河支流相通,将城址划分为西南区和东北区。西南区保存着成片建筑遗迹,木质柱梁及红柳墙清楚可见。
楼兰城内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塔身圆柱形,土坯砌成。
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有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建筑遗迹呈四合式院落。最主要的一处建筑是位于古河道南的“三间房”,为城内最显目的标志之一。
“三间房”的院落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土坯砌墙,东西两厢房可见遗迹,墙用大木材作框架,红柳枝夹条,外涂草泥。
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构筑的特点是取平整枋木置于地面。枋木两端凿榫立柱架梁,四周木梁,柱架纵横,总数不下百根。
此处曾发现西域长史府大批文书、残简和木尺、笔、漆器、陶器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
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发现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城内还发现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和各种钱币、戒指、耳环和汉文木简残片等。这些物品,对研究楼兰古城历史,都是无价之宝。
古楼兰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就是古楼兰城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
城内外都发现大量细石器、玉石斧、汉式弩机、各种铜镞、五铢钱、半两钱、货泉、陶器、玻璃器和金器、铜器、木器、纺织品、饰件及玛瑙珠,还有一枚贵霜王国钱币。
故城东北有两处两汉时期的墓地,其中9座墓葬为竖穴土坑,有单人、双人和多人葬3种。出土遗物除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弓箭、木器、手制陶器外,还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铜镜、锦、绢、漆器。
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
墓中死者有的衣着完整,是一些人属于“深目高鼻”的古欧洲人种,与现代北欧人很相似。他们的头骨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安德洛诺沃文化相近;另一组与时代更古老的阿凡纳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埋葬着两批体态不同的古欧洲人。
特别是墓中出土的一具中年女性干尸,经测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
另外,她的上身裹着一块粗毛织的毯子,胸前的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着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毛皮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根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偶然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1901年,斯文.赫定在遗址中掘取了大量汉文木简、文书,少量佉卢文书、古钱、精美木器等文物。推定该遗址就是汉文古籍中的“楼兰”城。
此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先后多次进入楼兰,进行盗掘。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考察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到达了楼兰古城进行考察。1979年至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组队进入罗布荒漠调查楼兰故城。1980年对故城及城郊汉墓进行了发掘。
六、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少文物?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
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就;
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
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
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
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
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现场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示面积5243.8平方米,陈列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现作为大背景,以三位墓主轪侯利苍一家人生活为主线,通过千余件珍贵展品历史与艺术交融的形式,分为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以故事叙事手法,描绘了一幅轪侯家人生前的生活画卷,逝后严格按仪轨下葬并带走死后世界生活所需,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多维宇宙观,从横切面展示当时的中国所达到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科技成就及重大贡献。
第一单元:惊世发掘
第一单元是整个陈列背景。利用文献和考古材料,用一种客观、真实的视角讲述马王堆谜一般的传说及马王堆三座墓葬发现发掘情况及远大影响,介绍三个墓主身份及其生活年代,让观众知晓汉代墓葬构造、丧葬礼制和相关考古学知识。
马王堆汉墓外景
纪年木牍
长方形薄木板,纵向从右至左墨书秦隶风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葬)君”。经考证,“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二月二十四日,木牍记载了马王堆3号墓下葬的确切时间,是推断3号墓年代的主要依据。
偶人
偶人,又叫镇墓俑,出于墓道两侧壁龛。
“长沙丞相”铜印
利苍墓出土。墓主官印。鎏金,龟纽,印面雕刻阴文篆书“长沙丞相”。据《史记》记载,汉初诸侯国的丞相印是黄金制作,此为鎏金铜印,显然不是原印。“长沙”系汉初长沙国的省称,诸侯国丞相在政府机构中地位仅次于诸侯王,不但统率小朝廷里的文武官员,而且控制王国军队,实为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利苍”玉印
墓主私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帛画《车马仪仗图》
利豨墓出土。棺室西壁悬挂的帛画。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锥画漆弩机
利豨墓出土。木质明器。弩是一种远射程兵器。秦以前的弩长度只有52厘米左右,此弩大大加长,射程就更远。汉代弩有先进的瞄准装置,射程一般在120~200步之间,约合167~278米。在汉代,蹶张弩、腰引弩均已常见。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利用出土文物,对轪侯一家衣食起居状况进行还原,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生命、生活的热爱,进而通过这些文物,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取得的非凡成就和漆器、丝织品制造所达到的炉火纯青艺术水平以及音乐文化的昌盛。分为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三组,主要反映轪侯一家的物质生活。
泥“半两”钱
金饼、铜“半两”钱都是汉初流通货币。珠玑、犀角、象牙是象征财富的“上币”。这些财宝在辛追墓中都以陶制、木质替代品形式出土。可能有观众会问,利苍一家不是“千金之家”吗。为什么不用真的珠宝下葬呢?这是因为秦朝末年的连年动荡,造成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汉初至文帝景帝时一直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并倡导薄葬,不得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入葬。所以轪侯家为了响应政策,财宝都用陶制品和木制品替代了。
歌舞俑、奏乐俑
歌舞俑、奏乐俑
两汉时期,贵族们每有宾客宴饮,则必有歌舞侑酒助兴,特别在一些贵族家庭中,更是专门蓄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奴婢。同样,贵族们也将大量歌舞奏乐俑陪葬于墓中,以供他们在死后世界继续享乐。
着衣女侍俑
辛追墓出土。应为轪侯夫人的贴身婢女,着衣已残。因其地位较高,在制作和包装上都很讲究。木俑身着纹锦镶边的绣花长袍,墨绘眉目,朱绘双唇,面目清丽姣好,神态娴静,身材修长,比例匀称,雕刻工致。
“冠人”男俑
辛追墓出土。体形高大,头戴长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冠人”二字。“冠人”通“倌人”,是轪侯家众奴婢之长。
云龙纹漆屏风
辛追墓出土,室内陈设用具。
博具
利豨墓出土。博戏属于一种高雅的智力竞争性活动,先秦时就已流行,汉代尤盛,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此套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二十五弦瑟
辛追墓出土。出土时裹有瑟衣。瑟由面板、底板合成,中空。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此瑟为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秦汉古瑟之一,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演奏方法、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
竽
辛追墓出土。竽是一种音域较广的吹奏乐器。成语“滥竽充数”说明当时竽受欢迎程度。此竽管虽保存完整,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也无气孔、气槽和控制音高的簧片,属于陪葬模型。利豨墓也出土一件竽,虽外表残破,但内部结构完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用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喜爱吹竽自乐。
“轪侯家”云龙纹大漆盘
利豨墓出土。盥洗用具。铭文为物主“轪侯家”。
云纹漆鼎
辛追、利豨墓出土。鼎为盛食器,匕与鼎同出,匕常置鼎中,可取鼎内之食,先秦时鼎匕配套作礼器使用。漆鼎不便加热,显然已由调味的盛食礼器演变成单纯的盛食器,它们是目前现存完好的西汉漆鼎,堪称“标准器”。辛追墓的七鼎反映了轪侯家享有“诸侯七鼎”的等级制度。
双层六子锥画漆奁
利豨墓出土。梳妆盒。器表锥画云气纹、几何纹、飞鸟、奔犬、立鹿等纹样,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别致的带有子奁的梳妆盒之一。器身分上下两层,放置梳妆或化妆用品。
油彩双层长方奁
利豨墓出土。出土时漆奁内置漆纚纱冠,并有其附属丝织物、木棍等该冠佩戴的配套用品。夹纻胎。盖、上层外壁口沿部花纹用白色凸起线条勾边,内用矿物颜料调油填绘卷云纹。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辛追墓出土。衣料。马王堆汉墓出土刺绣衣物及用品近50件。这些绣品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先墨绘好线图的织物上,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该绣采用锁绣法以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飞卷的流云和云中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故随葬品清单遣册称之为“乘云绣”。
菱纹罗地“信期绣”
辛追墓出土。辛追墓随葬“信期绣”物品19件,其中单幅三件,完整衣物十件,棺内残衣六件。图案用朱红、棕红、深绿和金黄等色丝线,绣成流云、卷枝花草和长尾小鸟等。变形长尾小鸟似燕,寓意“似燕归来”,故墓中随葬品清单遣册称之为“信期绣”。
素纱单衣
辛追墓出土。右衽(rèn,衣襟)、直裾(jū,衣服的前襟)。重49克。汉代人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其当时是作为内衣穿着。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之作,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曲裾,朱红菱纹罗面料,素绢里、缘,内絮丝绵。其款式类似古代“深衣”,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第三单元:简帛典藏
第三单元“简帛典藏”,集中呈现马王堆简牍帛书所记载的举世瞩目科技成就和思想文献,同时也间接反映轪侯家人的知识结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主要反映轪侯一家人精神生活。分为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历史哲学、阴阳五行四组。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利豨墓出土。该帛书以朱墨两色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图像约250幅,并附有简短文字说明,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战争胜败的图书。此书中科学价值最高的是31幅彗星图,每颗彗星都标有名称,有彗头和彗尾,除最后一颗外,都是头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总是背离太阳的科学规律,并已经注意到了彗尾的形态差异。这足以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取得了惊人成就,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图谱。
帛书《五星占》
利豨墓出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利豨墓出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编制最准确的军事地图。图中方位上南下北,与今地图相反。主区包括长沙国南部八县,即今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图中水系与现代地图大体相同;邻区为南越王赵佗的辖地,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大部分和广西小部分地区。地图对所绘内容的分类分级、符号设计、主区详邻区略等较为科学的制图原则,至今仍在沿用。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利豨墓出土。系统介绍了人体六条足脉、五条臂脉的名称、循行路径、生理病理特点及如何用灸法来治疗。11脉循行方向全是向心的,治疗全是灸法,无穴位名称和针治记载。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之《灵枢•经脉篇》极为相近,但比其更简略。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经络学著作。
帛书《五十二病方》
利豨墓出土。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着。一万余字,记载治疗52种疾病的方剂和疗法,共用古医方280个、药名254种,疗法以药疗为主,也有炙法、砭石及外科手术割治等。此页有外科手术割痔疮的记载。
帛画《导引图》
利豨墓出土。现存最早的彩绘气功导引操练图。帛上共有44个人物做健身运动的姿态。所绘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姿态动作各异,或坐,或站,或徒手导引,或持器械发功。31处有文字说明,各标注名称及功用。其内容包括保健功和医疗功两类。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
利豨墓出土。约5000字。每卦开头均绘有卦图,与传世本对比,主要是卦序、卦辞、卦名和爻(yáo )辞有所差异,是《周易》最古的抄本之一。对校勘订正通行本《周易》、研究《周易》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太一祝”图》
这幅图出土于利豨墓的漆盒中,图分三层:图上部正中头戴鹿角的,就是古人又敬又怕的“太一神”。“太一神”肩部左右两侧为雷、雨、风等天神;中层为四个执兵器的武神;下层有三条神龙。这是一幅群神共同护佑的“太一神”出行的场景。全图具有浓厚的巫文化氛围,这与汉代巫术流行不无关系。有学者认为,墓主人生前为军事将领,这幅怪诞的图画,是墓主出征前祭祷“太一”神、祈求战争胜利、保佑自己站中不受伤害的兵祷。
第四单元:永生之梦
第四单元“永生之梦”,通过筑墓方式、棺椁结构和遗体标本,反映轪侯家人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和对遗体处理,希望其肉身不朽,在阴间继续享受奢华生活,而其灵魂要在天国永恒存在,反映汉代人的“不死”观念和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生命意识,演绎着永生之梦。分为T形帛画、井椁、四重套棺、肉身不朽四组。
辛追墓“非衣”帛画
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因画有死者肖像,被当做“魂幡”,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放置在内棺盖上。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画,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木椁
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坑底部的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模仿生前居室的椁室,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体积9.79立方米,放置随葬品1000多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其中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这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
黑地彩绘漆棺
辛追墓出土。第二层棺。棺内髹朱漆,外以黑漆作地,彩绘奔放、飘逸的云气纹;云气纹中绘“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弹奏”等110多个神怪图案。图案笔法生动流畅,极富浪漫色彩。黑漆地上所描绘的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形象,所表现的是死者灵魂正在进入受到神灵保护的地府。
朱地彩绘漆棺
辛追墓出土。第三层棺。通体内外皆髹朱漆,外表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色漆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以红色与不死仙境来表现死者已摆脱邪魔侵扰,到达成仙不死之境。漆棺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奔放,干净利落,代表了汉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成就。
锦饰漆棺
辛追墓出土。这是直接装殓轪侯夫人遗体之棺,习称“锦饰内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棺外横缠两道宽12厘米、厚六至七层的丝带。盖板和四壁饰铺绒绣和羽毛贴花绢,象征着顺利通达不死之仙境,羽化成仙。
七、02年青岛出土了什么文物?
2002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岱庙雨花道院,在翻修马道时,发现了六块宋代的土衬石,上面一共有十四块婴戏石刻。专家立刻对这十四幅石刻进行研究中发现,其中一幅画着一位小童,两腿分开站立,左手拿着球杖,右手拿着球,而球杖看起来非常像月牙。从整幅画面看上去,这不正是欧洲盛行的高尔夫运动吗?
此石一出,震惊了整个欧洲,作为已经在欧洲盛行了五百多年的贵族运动,怎么跑到了中国古代一千多年前的石刻上了呢?难道中国宋代就有高尔夫运动了吗?专家马上根据石刻上童子所做的运动去翻阅史料,发现这种运动在中国古代叫做“捶丸”。曾经在河北巨鹿也曾出土过宋代的捶丸陶枕。那么捶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捶丸的来历,我们不得不说一说他的前辈马球了。大家都知道马球盛行于唐朝,也一直是贵族人的运动。由于场地有限,在加上古代马匹也比较昂贵,而且也有用于战场。所以到了中唐时期,马被驴替代。由于驴灵活性不太好,到了晚唐时期人们就直接下到地上来玩,不过以前的规则还不变。
等到南唐实际,这种运动被改名为“步打球”,原来的球门也变成了球穴,由此最早的捶丸运动就形成了。到了宋代,捶丸正式发展起来,几乎成为了全民运动。人们也经常会做一些捶丸的石刻或者画像。等到元朝时期,捶丸运动发展到鼎盛,上至贵族,下到儿童妇女,都非常喜爱这种运动。甚至在元代还专门有一本书,来将捶丸是怎么玩的。根据元代的这本书,我们和现在欧洲盛行的高尔夫做一下对比。惊讶的发现,两者都是在地上设置球穴和标志旗,起点球穴要求相同,都需要天然或人为的阻碍,利用不同的地形,球与球棒大体形状也非常相似,比赛规则也基本一致。
在看看元明关于捶丸的画作,无论从动作和玩法上看,这不都是活脱脱的欧洲高尔夫运动吗?看来在欧洲盛行五百多年的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宋代就已经在流行了。
八、元代白塔都出土了哪些文物?
元代白塔曾出土了元代初期“中统元宝交钞”。
元初,名臣刘秉忠途径丰州,留下《过丰州二首》,其中一首写道:“晴空高显寺中塔,晚日平明城上楼。车马骈阗尘不断,吟鞭斜袅过丰州。”诗中首先提到的就是丰州的标志——“寺中塔”。塔中元代题记汉文居多,还有的用八思巴字母拼写汉语,或是将八思巴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对照并书。塔内曾出土元代初期“中统元宝交钞”,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
九、2001年金沙遗址出土了什么文物?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目前被国家文物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
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
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
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
十、慈禧太后墓出土了多少文物?
1908年,慈禧抛下了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江山社稷,离开了这个世界,卒年七十四岁。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
慈禧生前专横跋扈,在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把持了48年朝政,死后又把一生巧取豪夺的珍宝几乎全部随尸葬入棺内,世间所流传的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等,仅是其中极小的部分。在慈禧身旁还放有金、翠、玉、红宝石佛各27尊。尸身左边放一枝 3节的玉藕,上面有天然长就的灰色“污泥”,藕上长出绿荷叶;粉莲花,还有一块黑色的荸荠,据说比翡翠西瓜还稀罕。慈禧尸身右边,放一枝珊瑚树,在红珊瑚树上绕一条青梗绿叶红果的樱桃,树上落着一只翠鸟,是件天然的宝物。
宝物安放完后,为填补棺内空隙,又倾倒了4升珍珠宝石。填满后,上面盖一网珠被,被上所串2分重珍珠6000粒。正要上子盖时,大公主赶来,又揭开网珠被,放进8骏马和18罗汉各一套。这8骏马为玉质,每匹不足2寸,毛色样式均不同;18 罗汉每尊高不及2寸,白玉质。罗汉为白身白足,着黄鞋披红衣,手持红莲花,亦为天然长成,这些都是稀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