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2023-01-06 17:57:15  来源:网络   热度: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一:很久远的时候,天帝要惩罚错杀他喜爱的神鸟的人类,他善良的小女儿怕无辜的人们受到牵连,暗中提前告知:人们唯有齐心协力,想出应对的方法才能躲过这次浩劫。后来有个老人家想出一个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在正月十五晚上,天帝看到人间一片火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平安躲过一劫。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传说

传说二: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想投井。东方朔搭救后问明原因,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便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便在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瞒过玉帝。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也在那天晚上与家人团聚了。

元宵传统习俗

吃元宵

元宵节总是要吃元宵的。元宵节吃元宵始于宋朝,不过当时元宵叫“浮圆子”,到明朝才称“元宵”。元宵又叫汤圆。据说袁世凯称帝后,认为“元宵”就是“袁消”,于是下令改“元宵”为“汤圆”。过去每家做元宵、吃汤圆,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团圆、和睦、幸福。近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制作越来越精致美味多样。

吃元宵的习俗

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节民间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赏花灯的风俗也起自汉朝,到了隋唐时赏花灯更加兴盛,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发展成盛大的灯市,还建立高大的灯树、灯轮,甚至灯楼。到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也延续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充分体现出这一盛景。明代时赏花灯习俗达到顶峰,明规定正月初五张灯,正月十五落灯,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明时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在这时除燃灯之外,还放鞭炮烟花助兴。

元宵节赏花灯自然少不了灯谜。灯谜始于南宋,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等等一百余种。猜灯谜,直到今天依旧是元宵节一景。

偷菜日

元宵节也是偷菜节,又称偷菜日,是流行于中国某些地方的传统习俗。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元宵节那一天。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元宵节习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不过小编在此要给出友情提示:若非专业演员,请切勿模仿表演,以免受伤。

网友还看

元宵节的来历(简单点!)?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在周而复始、大地回春、明月高悬的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要进行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活动。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赏花灯:丰富意蕴

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东汉时,汉明帝为宣扬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敬佛。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一般来说,旧时从正月十三日“上灯”开始,市面上就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十四日为“试灯”,即各地纷纷搭建起灯棚、鳌山、牌楼等,或张灯结彩,或燃放烟火,或表演节目等等,已经有了节庆的活动;十五日为“正灯”,这时起,各种表演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不仅在灯会上有赛花灯等活动,平常百姓家中也都张挂灯盏,小孩子们则手提灯笼到处玩耍,有的地方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

元宵节游玩观赏的主要对象是花灯,又叫“彩灯”、 “灯笼”。花灯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西汉时就有了彩灯,到唐朝以后,经过千百年能工巧匠的开发创新,彩灯艺术百花竞放,各呈异彩。在样式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天上明月和人间灯火交相辉映,显示出了节日的欢快与喜庆。

猜灯谜:博大精深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有的和文字有关,有的和道理相关,往往读来幽默风趣又十分应景。在猜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高。

 吃元宵:团团圆圆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当代中国无论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天上明月,碗里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的美意。

不少地方街头流行“摇元宵”,将做好的馅心,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粘上粉,洒水,再摇,越滚越大,最后成形。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它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耍龙灯、舞狮子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民间狮舞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转载申明:灵堂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