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古代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2023-01-13 12:21:0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代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或者是左、中、右军。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么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

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

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二、三军是哪三军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古代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

三、三军是哪三军?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我来回答可以,但是你要把最后的正确选中我的答案!三军一般都在三国或水浒中经常听到,

1先锋军:一般带领全部军力的百分制20的兵力

2中路大军,负责各个方向的调度分配兵力,一般主帅和重要的将领都位于中军!

3.后军是负责盾后的,还有就是负责押运粮草的工作!一般分配的兵力也是百分制20左右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四、中国名胜古迹的作

作文吗》?

马鞍山采石矶 李白漫游江南时,写下了许多歌咏山水的名篇,庐山、天台山、九华山 瑰奇明秀的风光因他的诗笔而格外生色。他特别喜爱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 山市西南的采石矶,这里遥对天门山,长江到此,水流被两山峭壁夹峙,更 加湍急,李白著名的《横江词》、《望天门山》等诗篇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 采石矶上现有太白楼,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楼上有画着太白漫游采石矶的 屏风太白游踪图,以及黄杨木雕的李白像。采石矶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块突出 的石台,传说李白醉酒,从这台上跳下江去捉月,所以名捉月台。又传他在 这里捉月溺死后,衣冠落在江中,渔民捞起,建成衣冠冢。其实李白是在上 元二年(公元 761 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的,葬在安徽当 涂县龙山东麓。因他生前喜欢龙山对面的青山,后来他的好友范伦的儿子范 传正到这里当观察使,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知他遗愿葬在青山,便将墓迁 到青山西麓,并亲自在墓前立碑,撰写碑文,在墓旁建“李白祠”。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九月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 溪畔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 247 首。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 大约在浣花溪西,万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 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 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景色的诗篇,人所熟知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 蜀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堂,后经历代扩 建,奠定了现在的规模。一共有大廨(xiè 谢)、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 的厅堂。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果亲王所写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 一座圆顶茅草亭,十分简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 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 十分幽雅。 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 822 年)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江南干旱,他 疏浚六井,整修井壁,使井水充足。次年又增筑湖堤,竣工后还写了一篇《钱 塘湖石记》,将管理湖水的办法刻在石上,留给后来的杭州刺史。他在杭州 三年,写下了个少歌咏西湖的著名诗篇,这些作品与他兴修水利的功绩同样 不朽。现在杭州西湖上有一条白堤,从孤山通向断桥,就是白居易当初最爱 去的地方,原名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称白堤,但并不是白居易所修 筑的那条湖堤。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与龙门香山如满和尚结为香火社,经 常来往。他穿着白衣,拄着鸠杖,自称香山居士,还用自己的家财开凿了龙 门八节石滩。75 岁去世,遗嘱不归故乡,葬在香山如满法师的舍利塔旁。现 在洛阳龙门东岸香山有白少傅墓,因他在洛阳时任太子少傅,所以这样称呼。 唐诗深受历代人民喜爱,不少古迹就因为一首唐诗而扬名天下。最典型 的例子莫过于武昌的黄鹤楼和苏州的寒山寺。 黄鹤楼 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关于这座楼的来历, 有不少神话。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在此卖酒,特别照顾常来喝 酒的一个道士,不收他的酒钱。道士在离开这里之前,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 只黄鹤,说:“酒客来,拍拍手,鹤就会下来飞舞。”辛氏因此致富。10 年 后,道士重来,用笛声召唤黄鹤下壁,跨鹤飞去。辛氏便建了这座楼。盛唐 诗人崔颢来此,题了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登楼凭眺,本想 吟诗,看见崔颢的题诗,觉得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震,历代屡次重建,愈修愈美,胜 似仙宫楼阁。清光绪十年(公元 1884 年)因失火被毁。现已在旧址再度重建。 寒山寺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国清寺 来此住持,把原来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院 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911 年)重建的。寒山寺之出名主要是因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写了一首著名 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江中月色,点点渔火, 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的情景,这时半夜里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触动 了客子的愁思。诗境优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寂静而萧疏 的秋夜平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从此以后诗韵钟声,千古流传。近年来,每 当除夕午夜,常有许多日本客人专到这里来听钟。 唐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中唐古文 运动,创造了适宜于说理叙事抒情的新散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 继他们之后,把散文推向新的高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遂被奉为中古散文的 典范。纪念韩愈和柳宗元的祠堂也成为重要的名胜。 韩文公祠 韩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两次被贬到岭南(今广东)。第一次因 上书唐德宗,请求宽免农民的赋税,被贬到广东阳山任县令。他在阳山能体 察民情,断案公正,深受百姓爱戴。阳山城北的牧民山后来因此而改名为贤 令山。山腰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韩愈常和青年士子来此游息吟诗,所以名 为游息洞。洞前有线刻的韩愈画像碑。洞口崖壁布满历代诗刻。洞外山坡上 有一片石丛,中有一块巨石,上刻“千s表”三个大字,是韩愈手迹,旁边 还有韩愈署名的铭语:“万石丛中,巍然独尊,与岁寒君,相契无言。”意 思是说这块岩石在万石丛中的尊雄之状,可称千岩之表(表即突出的意思)。 它的精神和岁寒的松柏一样,彼此是如此默契。此外,韩愈还曾从阳山上溯 连州,为贬到那里的名士王仲舒所建的亭作记,命名为“燕喜亭”。现燕喜 亭仍在广东连县城东,前傍海阳湖,后靠中峰山,周围景色清雅。 韩愈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上表谏阻唐宪宗把佛骨迎进宫内。这次贬到潮 州,仅八个月。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北宋咸平年间,以后历代重修。祠堂座落 在潮州城东的笔架山麓,面临韩江。前后共两进院落。内有 40 多块石刻碑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所撰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苏轼散文中脍炙人口 的名篇。文章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 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概括了韩愈一生的品格和德业,以及他的学说和文章在 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精辟,极有气势。潮州韩文公祠也因这 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 773―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唐顺宗永贞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大力 推行改革。但永贞改革七个月就失败了,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 10 年后调回京师,随即又调为柳州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四 年里,根据当地民俗设立教令和禁令,设法解决当地穷人用子女当抵押借钱 的问题,使上千人回家,免作奴婢。他还指点了不少考进士的文人,对当地 的开化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以后,韩愈为他写了著名的《柳 子厚墓志铭》。穆宗长庆二年(公元 822 年),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建 了一座罗池庙。韩愈又为之撰写《柳州罗池庙碑》,碑后附诗一篇。宋徽宗 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改名为柳侯祠。现存建筑是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重建的。祠周围已辟为柳侯公园。祠前的“柑香亭”,传说是柳宗 元讲学、会客、种柑的地面。祠内有著名的“荔子碑”,即韩愈所撰罗池庙 碑,因罗池庙诗第一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碑文是苏轼的手迹,所以 称为“韩诗苏书柳事碑”。另有“龙城石刻”,传说是柳宗元的手迹。祠堂 附近还有柳宗元的衣冠冢,青石砌筑,周围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唐代佛教盛行,龙门、敦煌石窟主要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结晶。此外,著 名的遗迹还有四川的乐山大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相传 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 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 713 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 十九年(公元 803 年)完成,前后历时 90 年。大佛头与山齐,双手抚膝,足 踏大江,据说通高 71 米,头高 14.7 米,肩宽 28 米,眼长 3.3 米,耳长七米。 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可置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 的石刻佛像,所以俗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刻成后通身彩绘, 原来建有 13 层楼阁,名叫大像阁,明末毁于战火。1986 年 2 月,武汉测绘 科技大学和四川测绘研究所的专家曾对大佛作过精确的测量,得出的数据 是:大佛从头到脚高 58.7 米,头上发髻共有 1200 个。于是产生了乐山大佛 矮了 12 米的说法。但文物界认为乐山大佛的身高应包括现已不复存在的莲花 宝座在内。有趣的是,专家们还测出:在 1―3 月的枯水期,大佛头顶到水面 的高度大致是 72 米。这就是说,如果莲花宝座存在,它的基底应在枯水期的 水面附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皇陵位于临潼区骊山镇东5公里处。经探测,陵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25米; 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陵高76米,为覆斗形,底边为485×515米,巍然矗立。从陵冢向东1.5公里处是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共三个,呈品字形。一号坑在南,最大,深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排成38路队伍,有同真人大小的武士俑6000多个,拖战车的陶马俑24匹,驷乘战车6乘。武士俑身高1.8米,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身着短衣或铠甲,腿扎行膝,姿态不一,都威武矫健。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由骑兵、距车、步卒、射手混编而成,有兵马俑1000余件,还配有实战的武器。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东西长17.6米,南北宽71.4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似为军旅中的统帅机构,也配备大批武器。3个俑坑分别组成阵势庞大的步、弩、车、骑4个兵种的队伍。兵马俑坑是研究秦代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科技的实物资料库。�

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著名的景点。它又名长桥,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

它横卧在距苏州三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

它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众所周知,江、浙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大业年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浙粮食和珍宝通过船运往京都。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一段运河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西北风行进,不背纤很困难。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宽约三百米的缺口,需填土作堤;但这样做会切断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堤坝也会被水冲决。因而苏州刺史王仲舒决定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捐自己的玉质宝带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

宝带桥桥面宽廓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孔长249.8米。全长317米,宽4.1米。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处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旖旎景色。工程技术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可防多桥孔连锁倒塌。它的砌拱法采用“多绞拱”,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极罕见。

元代僧人善住对它描述道:“借得他山石,还摒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声长。”从中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一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还肩负繁忙的运输任务。

著名的虎丘座落在江南名城苏州,距今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今年春节时我们全家慕名参观了这座著名的景区。 进入虎丘北大门,跨过石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小山,有块石头上刻着“虎丘”两个大字,虎丘公园就是因此得名。当听到爸爸说我们要爬上这个小山时,吓得我腿都站不直了。我爬几步歇一下的上到了山顶后,我真希望有一张床在那等着我啊! 虎丘山顶屹立着歪斜的云岩寺塔,我看它可是比意大利有名的比萨斜塔还要斜一些。绕过云岩寺塔从另一面下山走到山脚就是“剑池”了。“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它的形状像一把剑;另一种解释是说剑池里藏着一千把宝剑。 剑池的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它叫“孙武练兵场”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没有一个说不好的。广场边上有几个千奇百怪的石头,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从中间被劈为两截,所以叫“试剑石”;还有一块石头长得像一个大桃子,所以被取名叫“寿桃”,真是有意思极了。 虎丘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因为时间晚了,我们只好告别了它,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来参观它

我的不是作文。

清源山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旧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览胜。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其中以老君岩为代表的6处宋元时期的清源山石造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用名有“清源鼎峙”、“清源观海”、“清源叠翠”。

开元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 A级旅游景点。地处市区西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为现名。全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主要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塔等建筑。大雄宝殿是中轴线的主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甘露戒坛始建于宋,现坛系明初重建,为全国三大戒坛之一。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为全国四大名塔之一。东塔名“镇国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两塔为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系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推荐用名有“双塔凌空”、“开元双塔”、“紫云双塔”。

西湖公园

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6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公园面积达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公顷,广场道路面积1.72公顷,绿化面积16公顷,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丽翠绿的山色与西湖浮光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2001年12月获得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推荐用名有“西湖留碧”、“西湖烟雨”、“西湖岚光”。

崇武古城

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留。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外,有2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庵庙堂等古建筑遗存,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尤其城外3公里处的大山乍山龙喉岩,既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又有记及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海湾,著名画家洪世清创作的大地岩雕―――“鱼龙窟”,以及著名书艺大师朱屺瞻、钱君陶、刘海粟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镌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还建有现代石雕博览园,及省级海边森林公园。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推荐用名有“古城观潮”、“崇武观海”、“古堞海门”。

天后宫

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妈祖故里莆田一度隶属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辖,由于泉州民众不断向外移民和进行贸易活动,妈祖信仰远播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各地。目前,泉州天后宫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在====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还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泉州天后宫是在泉州港逐渐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之际的南宋时期建成,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迹。推荐用名有“泉南圣迹”、“海峡天后”、“闽台圣母”。

洛阳桥

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五年至嘉�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推荐用名有“洛阳潮声”、“洛水飞虹”。

牛姆林

由于景区内拥有“板根”、“绞杀”、“寄生”、“茎花”等热带雨林生态,被游客称誉为“闽南西双版纳”。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是集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森林景观之大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科200多种,野生蝶类73种。牛姆林名人仙迹荟萃,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浴场和氧吧,是旅游避暑胜地。目前申请国家4 A级生态旅游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现区内建设有旅游饭店、动植物标本馆、旅游购物街、熊园、高空滑索、射箭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已成为闽南重点生态旅游区,每年有10万人到此旅游,是我省沿海地区生态旅游建设的典范。推荐用名有“牛姆探幽”、“牛姆浴翠”。

黄金海岸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石狮永宁镇,包括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城隍庙、镇海石、古卫城遗址等。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由香港友帮国际集团独资兴建。规划占地6000亩,首期开发1980亩,投资近3亿元。目前度假村主要项目及设施有:金沙游乐园、海底世界、海豚表演馆、海天佛国、踏浪观音、游艇俱乐部、练马场、海滨浴场、露天夜总会、购物街、黄金海岸大酒店、邮电宾馆、海洋宾馆、教育培训中心等较具规模与特色的游乐项目和服务设施。黄金海岸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为集行、游、吃、住、购、娱于一体、旅游内涵十分丰富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是我省十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推荐用名有“黄金海岸”、“金堤碧海”。

东湖公园

址系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遗址。唐时湖面40余顷,有东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揽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胜概。因唐姜公辅、韩愈、欧阳詹等曾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东湖公园以闽南建筑文化为特色,中心湖为主体,环湖布置人文景观。构建星湖荷香、祈风阁、七星拱月、二公亭、东湖亭、波恩亭、揽古亭等静区;儿童乐园、双舟朝阳、游船码头为动区。精筑刺桐瑞林等20多处植物山石景观揽翠全园,以石雕、石刻突现闽南石文化。既有泉州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新潮气息,风格独特。曾三次获省“环境优美奖”,还被评为“市民喜爱十佳建筑”、“泉州十佳夜景”。1998年以其典雅秀丽、玲珑多姿的江南园林风格而入选百家中国名园。推荐用名有“东湖荷香”、“星湖荷香”和“东湖春晓”。

仙公山

原名“双髻山”,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于南北朝时(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气势雄伟,岩崖陡立,云雾缭绕,径曲林幽,含烟凝翠,风光旖旎,拥有众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迹和迷人传说;以“灵、奇、秀、险”为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仙灵桥等胜境,还有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之美誉,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首届泉州市十佳风景名胜区。推荐用名有“仙公观日”、“双髻仙境”。

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市委、市====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推荐用名有“儒学遗宝”、“百源孔庙”、“文庙生辉”。

清水岩

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 A 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清水岩是全国惟一主殿建设呈“帝”字形结构的岩寺,景区内楼阁殿宇巍峨宏伟,水色山光秀丽神奇,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现存文物古迹中,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23处,加上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清水岩的碑刻、摩崖石刻,涉及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其中宋代“岩图”碑最为珍贵,系省级保护文物。推荐用名有“清水云烟”、“蓬莱清钟”。

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推荐用名有“涂门览胜”、“涂门天街”等。

郑成功史迹

分布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家乡南安。它们是位于石井镇的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纪念馆、碑林和位于水头镇的郑成功陵园。延平郡王祠,位于石井镇鳌峰北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皇帝诏赐郑成功迁葬时所撰联一对。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石井镇的鳌峰山上,占地3000余平方米。纪念馆介绍英雄一生的丰功伟绩,陈列200余件珍贵文物。占地10亩的郑成功碑林,既有碑亭诗阁,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国、世界各地200多幅的题字,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于一廊,歌颂了郑成功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坐落在南安水头覆船山处的郑成功陵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凡来泉州者,几乎都要到成功史迹走一走,默祝忠魂与山河共存,永垂不朽。推荐用名有“成功芳迹”、“英杰丰碑”。

五里桥

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立有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西端桥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桥”。1980-1985年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复。推荐用名有“安平飞虹”、“跨海长虹”。

蔡 氏 古 民 居

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岱 仙 瀑 布

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主要由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温文尔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组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景区。沿赤石溪而上,一路溪水潺潺,浓荫覆郁,林木苍翠,藤萝虬结,蕴深涵幽,鸟鸣谷应,峰回壑荡,沿路神形俱备的自然奇观,构成了独特的原始生态幽境。油漏祭瀑布,溪水沿着宽110多米如刀削的峭壁汩汩流下,波光粼粼,喷珠溅玉,宛如千万串断线的珍珠织成的银毯,轻铺舒展镶在悬崖峭壁之上。岱仙瀑布,溪水从山势险峻的高峰直泻而下139米,云翻雪倾,雷霆万钧,十分壮观。站在瀑布下,烟雾腾腾,扑朔迷离。若是晴天,瀑布前方彩虹如天桥凌空飞架,美不胜收。岱仙瀑布的右上方有一座飞仙亭,传颂着仙女显圣救民的美丽故事。凭栏探首,下临深渊,岱仙双瀑左右烘托,气势非凡。

深 沪 湾

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滩前碧波万顷。滩面金黄开阔,景色蔚为壮观。沙滩清一色的细纯沙粒,如银屑布地,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温适中,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沿岸而来,国家级深沪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施琅将军纪念馆、镇海宫、龙泉宫、大道公宫和烟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明代倭乱,这里曾经是抗倭前沿,清初为了统一祖国,施琅曾经在这里牧马练兵,现为全国著名侨乡,风俗淳,人情美,是游客观光的胜地,是海外侨亲和台港澳胞寻根谒祖的摇篮故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