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徐光启的生平是怎样的?

2023-03-16 10:03:13  来源:网络   热度:

徐光启的生平是怎样的?

  自幼聪敏好学,胸怀大志。七岁到龙华寺的村学读书,二十岁考取秀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高中进士,崇祯五年(1632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1633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是中国明代伟大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精力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在天文学、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数学、历法、水利、测量等科学技术,为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是一位杰出的农学家,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得失利弊,做出全面总结,在所著《甘薯疏》《北耕录》《农遗杂疏》等农书的基础上,撰写了农学巨著《农政全书》,这是代表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百科全书。

  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打破了传统数学体系,开创了全新的数学证明方法。《几何原本》后来成为清末全国中学的教材,对普及几何学知识,培养数学人才以及充实当时数学研究的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文学也是徐光启学习西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曾撰写《平浑图说》《日晷图说》《简平仪说》等书。

  徐光启不仅对西方天文仪器的构造、原理有充分的认识,对西方的测天方法和理论也有深人的研究。1629年,徐光启运用西方的方法, 推测出日食发生的准确时间,于是,崇祯皇帝让他负责修改历法。徐光启把翻译介绍西方的天文学著作当作修改历法的第一个必须的步骤,他自 己积极参与编译的著作有《测天约说》《测量全义》等许多种。

  他还上疏皇帝,建议 制作地球仪、天球仪、日晷、望远镜、自鸣钟等十种仪器用于天文观测,为清朝初 年铸造大型的天文仪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徐光启还精心设计了历书的结构,成为 《崇祯历书》编写工作的纲领。为了使新历法更加科学准确,徐光启多次组织人员进 行天文观测,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科学资料。

  他根据实际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星 图,这是当时最完备、最精确的星图,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包括了南极天区的全 天星图。在徐光启修订《崇祯历书》期间,努尔哈赤后金军队人关威胁京师,他投笔从 戎,停下修订历法的工作,从事火器制造和保卫京师的工作。

“徐光启 ”是什么人?

  

一提起徐光启,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他的光辉著作《农政全书》。其实,除了《农政全书》外, 徐光启还有多方面的贡献。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出生在上海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的青少年时期,正逢家 道中落,家境比较清苦。父亲经商失败,带着全家回乡务农。

  徐光启从小就很懂事,经常帮助父 母做事,他尤其喜欢到菜圃、农田帮助父母松土、除草、间苗。这使他从小就知道农人的辛苦,也 培养了他对农事活动的兴趣。

徐光启长大后去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南京时,听说有个叫利玛窦的欧洲传教士知识渊博,经 常讲述西方的科学知识。

  于是,徐光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利玛窦。他决定拜利玛窦为师,向 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

有一次,利玛窦和他谈起西方的一本数学著作,名叫《几何原本》,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 几里得写的一本很重要的书,可惜翻译成汉语很困难。

  徐光启听了略一思考,说道:“既然有 这样的好书,您又愿意帮助,无论怎样困难,我也要翻译出来。”从这以后,徐光启每天都要拿 出一定的时间,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利玛窦讲述,徐光启进行笔译,他力求准确, 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把《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翻译

完成。

  

另外,徐光启还和另一个传教士合作,翻译了一些测量、水利方面的科学著作。后来,徐光 启发现当时的历法中有不准确的地方,他在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天文方面 的科学知识,在皇帝的支持下,用了四年的时间,编成了一部新的历书——《崇祯历书》,使我国 历法的科学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徐光启在热心科学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关心国家大事。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后金不断进攻 明朝。徐光启曾主动上书请求去东北抗击后金军,但是没有被批准。

徐光启虽然没能在战场上报效国家,但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江南遭到一场大水 灾,把生长正旺的稻子、麦子全淹死了。

  水退以后,农民们一无所获。徐光启心里很替他们着 急。他知道,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明年春天将面临一场饥荒。就在他考虑补种一些什么庄稼 的时候,他的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Q于是,徐光启在当地试种起来。不久,地上就 覆盖了一层绿色,秧苗长得十分旺盛。

  试种的成功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生存的难题,并且证明了 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在江浙一带也能种植,从而扩大了甘薯的种植区域。

徐光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注意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他反对死读书本, 认为应该学以致用。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回到了上海,在自己的田地上,亲自参加劳动,做一些 试验,希望能为改进农业生产做点贡献。

  

徐光启把几十年来积累的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部庞大的农业专著——《农 政全书》。这部书共五十多万字,六十多卷。全书分十二类,包括农事、垦田、种植、农器制造、水 利、牧养、除虫等,被称为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

崇祯六年,七十一岁的徐光启在北京死去。

  他在科学领域的许多建树,将永远彪炳史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