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人的自信是靠什么呢?

2023-03-24 05:09:45  来源:网络   热度:

人的自信是靠什么呢?

人的自信是靠什么呢?

人的自信来自知识,社会阅历,生活经历,来源于不断学习。还有一种有了信仰,就有自信,信仰就是力量,也是自信的源泉,没有信仰会迷失方向,我的信仰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指路明灯。人一辈子有了自信和坚强,就有奋斗目标,没了自信对美好追求只是一种幻想。

靠安稳的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府,善良的人们,身边有祥和的亲人而自信!尽力去干好一些事儿!不添堵,不添乱,多多少少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自信很简单,只需把我之有余比人之所不足,我之所长比人之所短,保你自觉劳资天下第一,劳资就是牛逼[呲牙]。举个例子,你无病无灾,想想医院躺着哭爹喊娘的人,如此一比,自觉天上神仙。你兜里有钱,想想欠一屁股债走投无路愁眉不展之人,自觉高人一等。你四肢健全,耳聪目明,想想那么多缺胳膊少腿,眼瞎耳聋之人,自觉真是有福。你生在太平盛世,吃穿不愁,想想世界上还有很多缺吃少穿战乱流离失所之人,自觉是上国子民。……种种一比,自信自来,如果光和比你强的对比,将永远在烦恼障中挣脱不起,就算为当朝宰相,估计还在想自己怎么不是万岁爷,当了万岁爷,想怎么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那样的话一辈子都不会开心的,又何谈自信呢?

加都历史

是的。加德满都曾经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尼泊尔皇室惨案

2001年6月1日,尼泊尔时间晚上10点40分(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0点55分),震惊世界的尼泊尔皇室惨案在加德满都新王宫里骤然发生。外传当时29岁的王储迪彭德拉,为迎娶尼泊尔的贵族世家之女拉娜为妻,在皇宫与父母发生争执,后身穿军服,手执自动步枪,闯进王宫的起居室,射杀包括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什瓦尔雅、22岁的王子尼拉詹、24岁的公主施鲁蒂等12名皇室成员,顷刻间八死三伤。而王储最后也举枪自尽。

自古以来,王公皇族的生活就并不都像他们展现出来的华丽与高贵。即便是王储迪彭德拉与拉娜十年的恋情也得不到王后的认同。因为拉娜虽出生刹帝利世家,但她的家族却是现王室历史上的政敌,曾经在1846年架空王室,进行过长达100年左右的独裁统治。直到1951年特布里瓦国王才恢复夏哈王朝的统治。虽然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也足以让王后艾什瓦尔雅认为拉娜不够资格母仪天下。

最遗憾的是,作为勇于放弃绝对王权,将尼泊尔带进君主立宪时代的比兰德拉国王,一直深受全体国民的无比爱戴和尊敬,也在国际社会保持非常良好的形象。他的骤然离世让尼泊尔完全失去了勇气和方向。而国王比兰德拉的弟弟贾兰德拉血案之时正远在博卡拉度假,因此远离了这场灾难。他迅速即位后填补了尼泊尔的国家最高权利真空。

后来,我在泰米尔的书店里看到关于当年那场惨案的书籍。书店的女老板看我拿起这本书,就开始激动地用尼泊尔语夹杂着英语讲起这场惨案,以及尼泊尔人对死去国王的怀念。而我,基本听不懂她的话,但我完全理会了她的意思,读懂了她眼神中好像失去亲人的那种哀恸。“我们都成了孤儿了呀!”时至三年后的今日,她仍然悲切切地说。

书籍中有很多皇室的葬礼的片断,也看到好几张王储迪彭德拉在各种场合的照片,年轻英俊,英气勃发,眼神里丝毫没有凶气。他从小就是尼泊尔王室的法定继承人,在英国贵族伊顿公学就读。这件惊人的皇室惨案发生后,各种谣言四起,但是大部分尼泊尔民众都不愿意相信王储就是凶手。看过照片,我也完全不敢相信,是什么样的一念之差和怎样深的那段感情,尽然铸下如此大祸,让这个文质彬彬的未来的国王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要玉石俱焚,顷刻间毁掉了所有亲人的性命和自己的前程?

跟随长长的队伍进入新王宫,后来才知道,平民女子只能见王后,不能见到国王。新国王贾兰德拉的王后科马尔,原本是老王后艾什瓦尔雅的胞妹,王室血案发生时,她和女儿及儿子DD现任王储也在现场,但只是手指受了轻伤。老国王一家五口全部在血案中死于非命,无一幸免;新国王一家却神奇生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加上尼泊尔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预言,使得这个三年前的惊天惨案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等候觐见的队伍排得老长,从新王宫的门口一直排到泰米尔街区的路口。基本都是当地的尼泊尔人,我是里面极少数的外国人。后面是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可爱的小女儿,她们住在加德满都。姐姐Shristi已经9岁,还有7岁的妹妹,都会说一些可爱的英语。Shristi是个爱照相的小女孩,只要我一拿起相机,她就睁着大大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我。看到映照在数码相机屏幕上的自己,她会非常讶异,然后开心得围着我打转。Shristi到处去找圆珠笔,向排队的人挨着问。大家都奇怪地看着她,不知她要干什么。在问了几十个人后,她终于借到,然后走过来,拉过我的手,在手背上郑重地写下:Shristi:5547054。“这是我家,这是我家。”她反反复复对我说。

新王后科马尔身着一身描金绣凤的大红纱丽满面笑容地坐在王宫接待室的长桌后面,白白胖胖、雍容华贵。旁边一排照相馆的摄影师扛着机器对准她。当我两手牵着Shristi姐妹俩走进去,我看到她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奇。走到王后身前站定,双手合十,浅浅地鞠躬。“JAPPAN?”她问。“NO,CHINA!”短短的一个问题,我看到王后眼中又闪过一丝惊奇。王后用大拇指沾了一点红朱砂,微笑着,点在我的眉心。这时,照相机的闪光灯不停地闪着。

三天后我在加德满都新区的街道上闲逛,看到挂在照相馆门口的木板,上面挂着成百上千张摩顶时臣民和国王王后的照片。很容易我就在里面找到我的,因为里面只有两三个外国人。我交给照相馆30卢比,就拿回了王后与我的合影照片。加德满都的阳光依然在头顶灿烂着,新王宫依然洁白肃穆、警备森严地屹立在阳光里。但也许很多年后,仍然没有人忘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幕,带给尼泊尔人怎样无法释怀的惨痛。

你打算去哪里度假?西藏太高,香港太小,丽江太俗,欧洲太贵,这些毛病尼泊尔都没有,那里有的是连绵的雪山,温暖的气候,便宜的物价和淳朴的居民,再加上尼泊尔签证非常容易,中国游客不必跟团。于是,尼泊尔成了中国城市白领们最新潮的出游目的地。

◎袁越

迷失在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城市,它用很多办法让人迷失其中。如果你第一次来加都,想靠一张地图走遍天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加都的路没有一条是直的,而且几乎都不是正南正北方向。其次,这些路大都没有名称,因此当地人指路从来不说路名,而是用某个著名的建筑物来作为地标,或者干脆只说一个区名。比如外国游客集中的泰米尔区(Thamel)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你只能指望出租车司机把你送到迷宫门口,剩下的路就只有依靠自己的记忆了。

一旦离开主干道(整个加都也就不到10条),出租车就比不过走路了。加都居民区的道路非常窄,汽车要和摩托车、人力车和自行车争道,困难重重。如果说在美国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以米计算,北京则是以分米计算,而到了加都就必须用厘米。奇怪的是,如此拥挤的交通,却见不到一个吵架的人。加都的司机们只会拼命按喇叭,但没人说一个脏字。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把尼泊尔人出色的涵养归功于印度教的熏陶。

这么多汽车同时怠速的结果就是空气污染。加都位于一个山谷的低洼处,脏空气聚集在谷底很难被排出来。2006年亚洲开发银行公布过一份亚洲城市污染报告,北京被评为全亚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西安排第二,排第三的就是加德满都。加都街头的警察全都戴口罩,而加都人也都喜欢把头巾拉下来当口罩使,这已经成为尼泊尔年轻人的一个时髦装束。

加都不但空气脏,地面更脏。如果说随地吐痰是中国人的坏习惯,那么随地吐痰则是尼泊尔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站着吐,坐着吐,走路吐,从车窗往外吐,从楼上向下吐……他们甚至不是“吐”,而是“”,每个人都练就了一嘴绝活,能把痰出老远。在加都老城的小巷里走路,即使你小心翼翼不踩痰迹,也会被从天而降的飞痰击中身体。如果你幸运地没被飞痰击中,也会被从天而降的鸽子粪袭击。加都绝对是一个人和动物和谐并存的典范,不但天上的鸽子多如牛毛,而且地上的牛羊鸡狗更是随处可见。它们在大街上随意溜达,和汽车分享道路,和行人分享厕所――也就是街道――活得比人还自在。

在一个家禽家畜们安居乐业的地方,人的生活大概也坏不到哪里去。尼泊尔人生性悠闲,马路上到处都是闲人。尼泊尔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慢2小时15分,尼泊尔人的生活节奏也比中国人慢半拍。去之前我还特意试了一下怎么调整电子表的分钟数,可我很快发现,15分钟的误差在尼泊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一天中午我去泰米尔地区的一家饭馆吃饭,虽然只有我一个顾客,可我点的一盘普通的尼泊尔咖喱饭居然还是等了40分钟才上来。饭费是315卢比,我给了服务员1000卢比的票子,居然找不开,饭馆的5个跑堂谁也没有那么多现金,只好出去换……两小时之后我才离开这家饭馆,而此时北京人已经该准备晚饭了。

这白白浪费的时间本来应该用来迷失在加都老城的小巷子里,这才是这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加都的老城是老北京胡同和故宫的集合体,城内街道窄小,石头马路的两旁耸立着摇摇欲坠的旧式红砖楼,每家每户的门窗上都能看到精美的木雕,那木雕旁边很可能晾着一件刚洗完的衣服。每隔几幢民居楼就能看见一座印度庙或是佛堂,佛像和神龛旁边很可能坐着一个卖菜的小贩。相比之下,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气息固然浓厚,但缺乏美感。故宫虽然很美,但已经完全成了没有实用价值的摆设。丽江古城似乎两者皆有,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人造景观。而在加都,价值连城的历史古迹和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仍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尼泊尔是宗教国家,宗教在尼泊尔不仅存在于文物中,而是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具有市民阶层特有的实用主义精神。尼泊尔的国教是印度教,据说印度教有3亿多个神。加都的神像多如牛毛,个个形态迥异。这些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神像被供奉在同样多如牛毛的寺庙里,很容易让游客迷失其中。当地人倒是门儿清,经常可以见到过路的人走累了,在一座神像前停下脚步,花3秒钟做个简短祈祷,再敲一下据说能带来好运的铜钟,喘口气,然后继续匆匆赶路。

尼泊尔人在宗教上的包容性很强,什么神都拜,各种宗教都能在这里和谐相处。虽然该国80%多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只有10%左右是佛教徒,但在距离加德满都市中心最近的那座小山上却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佛教寺庙。因为山上住着成群的猴子,人们习惯叫它猴庙。到了晚上猴庙会点起灯火,照在山顶高耸的佛塔上,从远处看真是美极了。

住龙游的中国人

看猴庙最好的地方就是龙游青年旅社顶层的露天吧台,这里晚上经常聚集了一大堆中国来的游客,围着篝火喝酒聊天,欣赏加都夜色。聊够了就去顶层的宿舍睡觉,这间客房编号501,有8张上下铺的单人床,每人每天收费100卢比。住在这里的都是真正的背包客,就是那种出门时间必须以月计的漂泊者。我住进来时候8张床全住满了人,其中一个外号叫“小鱼儿”的驴友私下里按照房客的“神奇”程度给住501的房客排了队:“大神”已经来尼泊尔一个月了,整天啥事不做,不知千里迢迢到这里来干啥;“二神”只带了800块人民币就来了尼泊尔,每天用旅馆免费提供的白糖泡水喝,这样可以省一顿午饭;“三神”每天一大早就拿着本《孤独星球指南》出门,直到天黑才回来,一个人跑遍了加都所有的犄角旮旯儿。

其实最神的是这个“小鱼儿”。他头戴藏式毡帽,皮肤黝黑,留着一撇小胡子,完全看不出是个上海小白领。他每天工作就是陪不同的人吃饭买东西,因为他天性热情,又对尼泊尔很熟,“新驴”们都喜欢请他当参谋。其实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逛街,而是爬山。自从2002年他第一次和驴友们去爬了浙江的天目石谷之后,便突然开了窍。从此他放弃了上海的铁饭碗,当起了不用坐班的合同工,挣够一笔钱就出来爬山。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三失”人员,就是失业、失恋、失常。确实,像“小鱼儿”这样的“三失”盲流在龙游能看到很多,能够像他们这样长时间出来闲逛的人最起码得失业才行。

比“小鱼儿”更神的是龙游的老板“土猪”。他是上海人,曾经当过兵,还在上海一家外企干过。和“小鱼儿”一样,“土猪”也是在一次自由行之后爱上了旅游,便辞职跑来尼泊尔,和另一个名叫大勇的上海人一起开了龙游客栈一店,取名“扎西德勒”。这家店以及相关网站很快吸引了众多国内驴友的注意,掀起了国内背包族的尼泊尔热。眼看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便又开了这家龙游二店。“土猪”和大勇轮流值班,一人半年。我去的时候刚好轮到“土猪”,结果第一天就碰到一伙上海游客和“土猪”吵架,抱怨房间里没热水,要求退款,无论“土猪”怎么解释都没用。

“别人都觉得我一边玩一边挣钱,一定很开心,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土猪”一脸无奈地对我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接班的人快点来,我好出去玩。”这个店就他一个人管,30多间客房,80多张床,大大小小的事情层出不穷,忙得他很难找出时间骑着那辆心爱的英国摩托车去尼泊尔乡下玩。客栈的留言簿上有人留言说“土猪”对待客人不够热心,其实“土猪”是把所有人当成背包客来对待,可游客们希望面对的是一个干练的生意人,两者之间显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你知道在加都每天的最低花销是多少钱吗?100卢比!”“土猪”给我算了一笔账:龙游501房间每人每天收费100卢比,其中包括免费上网,以及每天早上免费提供的稀饭面包。午饭晚饭都可以去附近的赌场吃免费自助餐,只要你能忍住不赌,就可以一分钱不掏。于是很多中国人就这样在加都混日子,和国内相比又舒服又便宜。难怪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尼泊尔是最适合发呆的地方。

我去赌场参观了一下,还真看到了几个来自中国的“发呆族”。尼泊尔的赌场是印度人开的,里面不但提供免费餐饮,而且还有歌舞表演,在这里消磨一天绝对不是难事。对于这些吃白食的客人,赌场老板也没办法,因为还有更多中国面孔出现在赌台上。他们大都是来尼泊尔做生意的小老板,出手阔绰。这些国际倒爷大都住在另一家名叫“凤凰”的中国旅店,平时无所事事,赌场和酒吧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人才是中国人在加都的主力部队。

虽说来尼泊尔的中国人背景和目的都不一样,可无论是背包客还是发呆族,无论是小白领还是小老板,都能在龙游客栈的小厨房里找到知己。这里隔三差五就有人自发组织聚餐,大家买菜做饭,吹牛侃山,不亦乐乎。与其说中国菜魅力无穷,不如说汉语的统治力太过强大。来尼泊尔旅游的大多数中国游客英文都说不好,而且尼泊尔很可能是他们生平第一次出国自助游,面对陌生的环境有点不知所措。于是,他们虽然人在国外,却还是必须从同胞这里才能找到精神安慰。

加都----加德满都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分为新旧两部份。加德满都新城的建筑物混合传统尼泊尔式和西方格调,而旧城部份除了多出一条主要商业干道叫做新路(New Road)外,其余仍旧保有昔日原始建筑风貌。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北部,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交汇处,四周群山环抱,到处苍松翠柏,阳光灿烂,四季如春,素有“山中天堂”的美称。加德满都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它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而成为尼泊尔古代文化的象征。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殿堂、寺院等,在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有佛塔、庙宇250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庙2700多座,真可谓“五步一庙、十步一庵”,因此,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露天博物馆”。

加德满都建于723年,当时主持建城的古那加玛德瓦帝王将它命名为“康提普尔”,梵语中意为“光明的城市”。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了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称之为“加斯达满达尔”,在梵语里意为“独木之寺”,或者“树林与庙宇”,后来简称为“加德满都”,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独木大厦”。后来,人们以这座建筑为中心,大兴土木,修造房屋,向外扩展,加德满都也就沿用为城市的名称。自1768年以来,加德满都一直为沙阿王朝的首都。

名称来历

围绕加德满都这个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与加德满都河谷有关,大意是这样:远古时代,加德满都河谷是一个巨大的龙潭湖,人们为了生存,只得栖息在河谷两旁的高山上,行走十分不便。

有一天,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路经这里,得知百姓疾苦,于是善心大发,挥起神剑,辟开一座大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峡口,湖水沿峡谷倾泻而出,形成一个富饶的谷地。于是,百姓欢天喜地,来到谷地,修建房屋,定居下来,形成城市,这便是加德满都。人们为了感激文殊菩萨的恩德,便在斯瓦杨布山上修建了一座文殊菩萨庙,直到现在每年二月的春王节,许多当地百姓满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文殊菩萨庙,敬献香火,顶礼膜拜。

加德满都人口41万多,海拔1370米,因座落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这道天然屏障为城市遮挡来自北方的寒风,城市南面迎着印度洋的暖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年平均温度20℃左右,气候宜人,终年阳光灿烂,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加德满都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如故宫哈努曼多卡宫、新宫纳拉扬希蒂宫、中央政府大厦、狮宫、比姆森塔、烈士纪念碑等。城内印度教、佛教寺院更是比比皆是,形成庙宇多如住宅、佛像多如居民的景象,如古赫什瓦里庙、贾格纳特寺、太后庙、湿婆神庙、塔莱珠女神庙、三界魔力寺、湿婆帕尔瓦蒂庙、文艺女神庙、黑天神庙、斯瓦扬布佛塔等,有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的造型典雅,布局严谨,有的以庙前镏金铜狮驰名,有的以庙内精美的木刻神像著称。加德满都城内的庙宇、佛堂、经塔、神像等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种类繁多,难于准确数计,1980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列。

加德满都城内的古老建筑物更是举目可见,成为独特的历史遗产,即使那些私人住宅,虽然是传统的砖木结构,但外观装饰得玲珑精巧,门窗、梁托及支架均是精雕细琢,就连郊区的乡村小镇也显得古香古色,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尼泊尔的古代建筑艺术中心和文化中心。

加德满都河谷地带,以加德满都城为轴心,形成一处佳景美不胜收的游览观光区。加德满都东南3公里处的帕坦,也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公元12世纪的金寺,被誉为“艺术之城”。加德满都东面12公里处的巴德冈,建于公元389年,曾是摩拉王朝的都城,雄伟的摩拉王朝宫殿,是全国著名的古迹之一。加德满都市郊大峡谷的东西两侧,有栖居着数百只猴子的两座古庙,大小猴子整天围着寺庙里精美的石雕、尖塔、佛像嬉戏、晒太阳或玩耍,别有一番情趣,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加德满都是个传统与现代混合交织的大杂烩,众多的庙宇夹杂在简陋的贫民区中。而在市郊也不乏豪华酒店、餐馆和高档商店。加德实际上是两个城市:一个是遍布着红墙庙宇的宗教圣地;另一个是充斥着猴子、乞丐和汽车废气中的混乱都市,行进在加都曲折、狭窄且时常毫无指示的街道之中,创造力和耐心是必须的修养。

加都的中心是杜儿巴广场,而市北的泰来区则是自助旅行者的大本营。多数的经济旅馆座落在泰末区中心地带,古老、幽深而毫无规律的小巷可以满足你的怀旧癖好。

价格低廉,味道醇正的泰末区的餐馆,仿佛是一个环球美食的博览会。旅馆里的告示板上贴满了提供挑夫、导游服务和寻找旅伴的字条,给人一种天下一家的感觉。

卡拉延佛庙的白塔,贾格纳斯神庙中让人脸红的情色雕刻和旧王宫都是加都的名胜。弗瑞克街是加都人生活的缩影,她的污秽与美丽都让人无法回避,街道中飘荡着浓劣的印度香味道,摇着转经筒的孩子,贩卖水果,尼泊尔、唐卡和纸草画的商贩,多如牛毛的廉价旅馆和灯光闪烁餐馆,让这条街的“FLEAK”(奇特的)名符其实。

帕坦(Patan)和巴克塔布尔(Bhaktapur)是加都附近的两座古城。她们都以古老的庙宇和精湛的手工艺品闻名。

加德满都历史

尼泊尔是亚洲的古国之一。古代和中世纪,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在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人民就已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公元12世纪前,被印度的加纳克国王的兄弟库夏的瓦吉来到尼泊尔并成为统治者,而后建立过戈帕尔、阿希尔、吉拉迪、李查维等王朝。

纽瓦丽人(the Newars)被认为是加德满都谷底的原驻民,但他们的起源一直是个迷。他们的语言属于源自东方的西藏-缅甸语系。但他们却并不全都是东方的蒙古人种,还有许多是西方的印度-雅利安人种。由于东西方人的杂处,加德满都谷底很早就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和种族的大熔炉了。这种融合产生了独特的“纽瓦丽文化”,创造出了美妙绝伦的尼泊尔艺术和建筑。

加德满都老王宫前广场

17世纪是纽瓦丽人的“黄金时代”。当时,尼泊尔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间极为重要的贸易枢纽。这段历史与吗喇王们(Malla kings)密不可分:正是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尤其是17-18世纪,建成了许多最好的寺庙和宫殿。那时,加德满都、帕坦和芭克塔普各自为政,三个城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哪个城市有了建筑上的创新,比如在柱子上添加国王的雕像,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其他城市模仿。想猜出谁在何时建造了何物是很复杂的,因为这三个城市有各自的吗喇王。

这一世纪中叶廓而客人兴起,在西部干达克河沿岸建立了一个小王国,1769年,Prithvi Narayan Shah王统一了尼泊尔,结束了加德满都谷底三城割据的状态。尼泊尔语(Nepali) - 西部地区的一种印度-欧洲语言,代替了纽瓦丽语(Newari)成为官方语言。

1791年,英国与尼泊尔签订了一项掠夺性的“通商条约“。1815年英国与尼泊尔签订了“塞格里条约”,强迫尼泊尔把南部约万平方公里大片土地割给英属印度,并要求尼泊尔在内政和对外贸易方面接受英国的监督。1846年,亲英的廓而克军人那拉发动政变,夺得尼泊尔军政要职,国王大权旁落,那拉家族世袭首相。由于英国控制尼泊尔的外交大权,并实施了严格的隔离政策,尼泊尔人民进行长期反抗和反英斗争,1923年英国被迫承认尼泊尔的独立,并与尼泊尔签订了“永久和平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尼泊尔的特权地位也随着尼泊尔人民的不懈斗争而丧失。1951年17日,尼泊尔的大会党联合国王势力,迫使纳拉首相交出政权,结束了纳拉家族105年的世袭统治。同年18日,尼泊尔国王特里不文颁布临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1960年12月玛亨德拉国王青紫执政。1961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1962年4月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君主国。

1990年,国王宣布废除评议会制度,实行多党制,大会党和共产党“左阵”组成临时联合政府。1990年11月9日,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颁布新宪法,正式将君主制改为多党制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