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主题?
一、中秋祭月主题?
我的信息来啦!
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储存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祝中秋快乐!
红红翠翠,年年朝朝暮暮。
暮暮依依,时时刻刻分分秒秒。
说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祝福,不会变迁的情谊,让这浓浓的问候,在中秋节到来之日送到你的面前。
但愿你的生活像圆月一样圆满,别忘了早日归家,合家团圆。
二、中秋祭月的古诗?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5、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6、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7、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8、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9、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三、古代祭祀中的祫祭与禘祭有什么区别?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看不下去了。”
逐句解释:
禘(dì):一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隆重祭礼。鲁国国君有僭越礼法的行为。
灌:祭礼开始时,给受祭者献酒的仪式。
心得总结:
在古时,人们很重视祭祀。春秋延续着周朝的礼仪制度,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其目的是为了确认君权神授,以及对天地的敬仰。由于祭祀根据天子和诸侯有不少的规范,在本章中,鲁公的行为有超越诸侯礼仪的行径,因此孔子才看不下去了。
古时候,人们还是非常讲究尊卑有序的。什么人该什么样的穿戴,该什么样的祭祀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越级,即为不敬。从现代社会角度看,这样一套属于封建思想,已然过时,但其中亦不乏有可取之处,即人应当表现出与身份相符的样子来。
孔子对于禘祭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懈怠和不敬,也表示出愤慨。祭祀仪式尚在,但没有一点虔诚恭敬,所谓祭祀无非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罢了,这样的祭祀简直是对礼仪的亵渎。
我们现代人在清明祭祀,或者悼念亡魂时,究竟是注重外部仪式呢?还是注重内心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如果舍本逐末,只有形式,而失去了内容,那么祭祀的意识是什么呢?
孔子对于礼仪的要求,并不是在于仪式,而是在仪式背后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可惜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儒家不断被人肆意歪曲、篡改。儒家对于礼仪的要求,目的在于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为。后世统治阶级却借此来管束和愚弄百姓,而后世的学者则借此来抨击儒家。这真是可惜可叹啊!
附图:
四、中秋祭月要磕头吗?
中秋祭月要磕头。
理由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中秋祭月的日子,祭月仪式之前家人都要沐浴更衣。
等到晚上明月升起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拜月仪式,首先面对月出的方向设案于庭院,案前高挂月神像,案上放置好供品。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作用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祭毕,家人团坐,饮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吴刚伐树等等。
五、中秋祭月什么朝代都有?
中秋节
其他含义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六、古代中秋宴?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七、中秋古代笑话?
中秋佳节,皓月当头,庭院流水边,虞姬小鸟依人地靠在霸王项羽的胸口。
在这如画般的景色里,一片乌云飘过,夜色变得朦胧。佳人转头看着身旁的霸王,呓语着:“项郎,这样的美景,让人不自觉得会做很多傻事啊!”
项羽闻言,深有体会地赞同说:“是啊……去年向你求婚时的月光比现在还要朦胧。”
八、古代祭羊是代表什么?
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仪蕴蓄于生活之中,礼仪之所在,常常关涉羊之形体的运用。
羊与「美」有着密切的联系。「羊大为美」的一个来源起自仪式,有学者通过研究甲骨文认为「美」字「疑象人饰羊首之形」,而戴羊角一般是在庆祝仪式中的盛装部分,也有氏族首领或是巫师戴羊角以示威仪。由此,「美」之来源也与道德准则和社会威望结合在一起。总之,羊的秉性逐渐被人格化,成为仁人君子标榜的对象。
在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时候,有巫师头戴羊角、身披羊皮,载歌载舞,以求和顺,被称为「羊人剧」。「羊人」到后来又成为一种官职,执掌羊牲及祭祀割牲等事。
羊牲,及以羊祭祀,作为牺牲品。古字「犧牲」即嵌入了「羊」字,说明羊很早就被当做祭品。《甲骨文合集》中有数条记载羊为祭品的卜辞,如「贞戎丁用百羊百犬百豕」。《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即用于隆重的祭祀,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亦称「大牢」,一般只有天子、诸侯才能施用;少牢稍逊,即用羊、豕各一,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左传》也有记载:「祭以特羊,殷以少牢」,杜预注曰:「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殷,盛也。」羊作祭品,为进献祖先、四时祀仪之圣物,祈求天下太平、永世安康,因而成为具有礼节意义的典型牺牲。
《论语》有记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按古礼,周天子每月秋冬之交颁历书与诸侯,诸侯接受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羊祭祀,然后到朝廷听政,曰「颁告朔」。后来,鲁国国君只是杀羊了事,既不亲临祖庙,也不听政,所以子贡惜羊无实枉杀,欲去之。
孔子则认为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若惜羊不进,则此礼便忘,更可惜。由此,「爱羊存礼」也就有了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的意义。
在古代月令传统中,春天是生命发生的时节,也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时节,「荐羔祭韭」是顺应时令的祭祀方式。岁末的灶神祭祀,亦为「黄羊之祭」。据说汉代阴子方祭灶用了黄羊,世代荫受其福。时至现代,民间依然有以羊祭祀的习惯,羌族崇拜羊神,每过羌历年的时候,都要给羊神挂红。白族也有祭羊魂的习俗,祈求家畜平安。
羊为六牲之一,在祭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应与其作为日常生活供给的主要食源之一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古代夏日祭怎么过的?
在夏至这一天,古人还忙着祭祀,常用乐舞祭地神、祭王母、祭祖先,一是感谢上天恩赐,二是祈求灾消年丰。
夏至日承载着古人期盼五谷丰登,渴望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从周代起,夏至日就已经有了祭神仪式,一直到了清代还仍被视作“国之大典”。
杨万里创作的一组六言诗《夏至二首》就描写了祭祀时候的盛况。
其一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其二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夏至拜神祭祖之时,乡间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庙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晚辈陪着长辈祭祀祖先,祈求丰年;老辈伴着小辈竞随乡俗,嬉戏玩乐,尽是安乐祥和之象。
夏至拜神祭祖、消夏避伏是传统,是古人对天时的应对之策。如今,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祭祀祈求丰收,也还有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不妨凝神静心,把夏日带来的浮躁放在一边,读一读这些充满古韵的诗词,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十、古代名人祭母文?
大清第一㾾吏于成龙之《祭母文》
成龙无能庸才,受恩提拔,感戴终身。兹有下情,泣血上陈。
念成龙父兄先逝,上无叔伯,身无姐弟,孤身一人奉养老母。四十有五出仕为官,不料任粤任蜀,远隔天涯。
继任黄州,战乱突发,不敢迎养。身羁一官,心悬牵挂。十六年来,孝敬之情,未尝刻忘,今忽然永诀,母北子南,阴阳两隔。讣音驰至,肝肠裂断,魂魄黯消,号天抢地,欲见无能,追悔莫及。
痛成龙母老不能养,母死不能殓,柩停中堂,亡灵无依。
养儿防老,人之常情。然母死难安,成龙他乡孤哀,腐心疾首,泪己血凝,形己骨立。惟奔丧营葬,触棺行孝,少释终天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