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商周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2023-03-17 22:08:5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商周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二、夏。西周时期的墓葬情况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於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三、最早的墓葬形式在什么时期

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欢迎追问(*^__^*)

四、根据河姆渡,半坡时期以及夏,商,西周时期的墓葬情况分析人类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好急!!!.

河姆渡的时候不会墓葬.半坡时期时有了简单的墓葬。 夏、商、西周时期的墓葬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的突破, 如夏先修地宫,从平地夯筑起巨大的锥形金字塔,与埃及不同,陵墓要截去顶部,形成平台,称为“方上”。 到唐代,李世民废平地起高坡的做法,开始以山为陵越显得气势非凡。

五、墓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埋葬制度和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社会生活状况。你能否结合课本知识并查找资料,根据河姆渡、半坡时期以及夏、商、西周时期的墓葬情况,说说人类社会生活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思路分析]

奴隶制的残酷性和奴隶的悲惨境遇,在考古发掘的多处商代墓葬和祭祀坑里,活生生地暴露出来了。奴隶主用大量奴隶做供品来祭祖祭神,称之为“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做“人殉”。从考古发掘情况看,人祭和人殉在商代是普遍存在的。甲骨文的记载也能证明这点。奴隶主贵族一次人祭或人殉,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用人殉葬,是奴隶主幻想让这些奴隶们在“阴间世界”继续侍候和守卫他们。

[解题过程]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