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东晋王导家族有哪些名人,包括他们是何关系?谢谢!

2023-03-11 18:29:38  来源:网络   热度:

东晋王导家族有哪些名人,包括他们是何关系?谢谢!

曹魏大臣王祥有个弟弟叫王览,王览是王导的祖父。王览有个侄儿叫王基,是曹魏名将。王基的儿子就是王敦了,王敦鼎盛时期号称有半个东晋。王羲之是王导和王敦的亲侄儿。王羲之有个堂弟叫王彪之,是东晋后期的著名大臣,曾和谢安一起反对桓温封公建国。南齐大臣王融是王导的六世孙,曾帮助竟陵王萧子良争夺皇位,失败,被杀。

兰亭集序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作者:张大经 厚朴教育来源:张大经 点击数:6626 更新时间:2008-1-23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

“唐诗晋字汉文章”,晋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

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楷书“乐毅论”、“黄庭经”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虽然评价不低,但其影响很难与其相比。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古人认为“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唐太宗也擅长行书,取法王羲之。第一个以行书入碑版的就是唐太宗的《晋祠铭》。它为行书的流传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明董其昌云:“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这些评价并非过誉。

王羲之和42个名士在兰亭集会“祓禊”(一种消灾祛邪的仪式),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的《兰亭》诗写道:“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天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评析道: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当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后来王羲之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兰亭集序》。兰亭序有众多摹本,以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的摹本最得世人所重。《唐冯承素双钩填廓本》称《神龙本兰亭》,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神龙本是从兰亭原迹上细心钩摹,点划使转,微妙微肖,诚如郭天锡所说“毫芒转折,纤微备尽,下真迹一等。”虞氏等摹本,融入自家风貌,是一种再创造,但在用笔、结构等不免失却若干原作风采。如欲领略这些名家自己所书行书的风貌,何不欣赏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褚遂良的《枯树赋》,欧阳询的《张翰帖》?有的兰亭序的摹本,将原“领”字写成“岭”字,已不像摹写了。许多摹本各行距离相同,如同等距离栽种的防护林,失去原书稿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得力于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得到从父王导、父亲王旷悉心教导。还得书法教师卫夫人的指点。卫夫人为书法名家,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后来他渡江北游,见到李斯、钟繇、蔡邕等艺术大家的杰作,含英咀花,感之悟之,心摹手追,斟之酌之,融裁古今,锻炼异同,书法大进。

右军在暮年书艺大进,人称在兰亭修禊后的几年中,“暮年方妙”。著名的《十七帖》就是临终之作。有人认为,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并不在于《兰亭序》,而是那些书札信函。这些书札字里行间,流溢出无穷变化,自然流动,行云流水,天真洒脱。王羲之《兰亭序》的流传,与唐太宗的极力倡导有关,可是王羲之的书札作品,其影响似没有超过《兰亭序》。

陈寅恪的论文曾论及书法与道教的关系,云道教多请善书人写经,但写经的书法板滞,艺术价值不高。逸少辞官后,笃信道教,他的书法线条与结构,一招一式,却显仙风道骨。孙长初认为,以对神仙世界的崇拜为核心的,包含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道教,对中国特有的以美化文字为特征的书法艺术的渗透,造就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

据说,兰亭序是在酒醉时所写。这使人想起诗仙李白,他也信道教,并常在醉后写诗,风格奔放。但我相信那是在一种“似醉非醉”的半醉状态。李白酒以诗名,诗以酒名。正是醇酒的催化,激起诗人的满腔豪情,写出了气吞山河的壮美诗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酒后的诗仙,犹如进入庄子的“坐忘”或佛家的坐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也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据传,王羲之以后照写多次《兰亭序》,“叹为不可企及”。创作的激情是在多种因素激发下产生的。犹如曾获世界冠军的运动员,虽具夺冠的实力,但并非每次大赛都能获得金牌一样。

王羲之“书圣”英名掩盖了他的文学才能。《兰亭序》所以流传千古,除了其书艺上的杰出成就,《兰亭序》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佳句,流传古今。王羲之行书墨迹,还有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姨母帖》。帖云:“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父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此佳作武则天十分赏识,命人以钩填法摹后留存内府。《姨母帖》尚存八分书意趣,也引起书法家的特别关注,但后人较少作为学习行书的范帖。还有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等,也是王氏行书典范之作,但其影响均不及《兰亭序》,与这些作品所书写的内容不无关系。

兰亭序的著作权之争由来已久。争论包括:其文是否王羲之所作;其书法是否王羲之所书。乾隆《兰亭即事》诗云: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现代人印象最深当属上世纪60年代高二适引起的争论。争论双方的初稿,都经最高层领导审阅并批准才得见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郭沫若的观点。他说“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不是王羲之的文字是断然可以肯定的”,语气如同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而实际上这场争论目前还在继续。《尚书故事》载,“尝一日(太宗)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太宗死后,《兰亭》殉葬于昭陵。有人把弄清《兰亭序》真伪寄希望于昭陵的发掘。但皇帝耳语,谁能听到, 真不知疑团何日能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与高二适观点相近的仅有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兼及‘兰亭序’》 一文,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一期。在一片赞同声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需要勇气的。

史称唐太宗、房玄龄、萧翼合谋“赚得”辨才和尚收藏的《兰亭序》而归。和尚与佛寺在保存文物和弘扬书法方面有特殊贡献。弘佛寺僧怀化花了24年心血搜集王羲之字,集成《圣教序》,内容包括李世民为玄奘译文所作的序和敕文,太子李治的记和答笺,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2500多字,真可谓王羲之行书字体大观,须知兰亭序全文才324字。更为难得的是这集巨制,不论结体安排或章法变化,都能行气贯通,变化有序,节奏鲜明,保持了王羲之书法的神韵。不像秦文锦居士编“晋爨宝子碑集联”,只是把原碑文编成联句而已。《圣教序》,真是难得的学习行书标准范本。王世贞说:“右军书,兰亭为最,然定武本不可复得,其次莫如圣教序”。

在理论领域,一千五百多年来,学派林立,但没人宣称他的理论已达顶峰;但在书法领域,大家确实可以看到“书圣”树立的丰碑,冠绝古今。在“只会打字,不会写字”的电脑时代,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的书艺不能期望有实质性的超越。我们也善意地建议,那些到处给人题字的“书法家”和名人们,拨冗躲进僻静的山林寺院,暂避尘嚣,潜心临摹王羲之名帖,以求在书艺与修养上的新长进。

不管如何争论,书神王羲之如同泰山,千年屹立东方。他的书法,流芳千古,历久弥新,永放光华。

兰亭集序有无珍惜青春年华的思想

最好的行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