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拉祜族芦笙调歌完整版

2023-01-06 22:57:5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拉祜族芦笙调歌完整版

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都以歌舞表达感情。歌曲有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古歌,也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吟的新歌。

舞蹈除芦笙舞外,还有反映生产、生活或摹拟各种动物动作的三步舞、六步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巴乌和口弦。

二、芦笙节、三月节、古尔邦节、盘王节、火把节各是什么少数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

白族三月节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

火把节 我国南方彝、白、纳西、僳僳、拉枯、哈尼等族的传统节日

三、芦笙的芦笙节

在芦笙盛会里,尤以凯里国际芦笙节最为壮观,它集民族风情之精华,以“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舞台。从1999年8月28日首届国际芦笙节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人们观注的焦点。◇侗族芦笙节: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10月2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体育公园,苗族同胞在吹奏芦笙。当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苗族芦笙踩堂活动,1000余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一边吹起芦笙曲,一边跳起踩堂舞,欢聚一堂。芦笙踩堂是广西融水苗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芦笙与葫芦笙的显著不同是: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 (两管无簧)等等。其中六管六音芦笙音列为:a、c1、d1、e1、g1、a1;g、a、c1、d1、e1、g1;d1、e1、g1、a1、c1、d2。八管八音芦笙音列为:g、a、c1、d1、e1、g1、a1、 c2;a、c1、d1、e1、g1、a1、c2、d2。六管七音芦笙音列为:a、c1、d1、e1、g1、a1、b1;g、a、c1、d1、e1、g1、a1。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芦笙演奏技巧与笙相同,多用单吐法吹奏,常以腹部震动和口形变化相结合奏出气震音,可奏纯四度、纯五度、大二度、纯八度等音程双音,也可演奏三音或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调乐曲。 可用于独奏、对奏、合奏或伴奏,独奏者常边奏边舞,既活泼又生动。总之,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苗族的芦笙乐队,是民间业余奏乐组织。每队由五六支芦笙组成,分为高、中、低不同音区,既有笙管高达三丈有余的低音芦笙,也有管高尺余的高音芦笙,再加上发音低沉的芒筒,合奏起来音响雄壮粗犷、气势磅礴。

芦笙乐舞,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地重要组成部份。

有专用的,也有标题或词意的,它们多是取材于民间歌谣,苗族人民用它们来表达细腻的内心感情和对于新生活的无限热爱。著名乐曲有《诺德仲之歌》、《大悲调》、《和调》、《赛调》等。吹奏芦笙多与舞蹈相结合,苗族《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是最普通的一种舞蹈,一般都是围成圆圈,由男子吹芦笙在前,面朝圈里,横身领舞前进,妇女随后,面朝前进方向,随音乐而舞,左右替前进。《皇朝通典》中说:云南苗族“一人吹芦笙为首,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清《广舆胜览》中载有苗族《芦笙舞》图,图上一苗族青年男子边吹芦笙,边起步舞蹈,一女子梳高髻,穿花衣裙,左手执巾,右手摇铃而舞。图上注明:苗族“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 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直到今天,芦笙舞仍在苗族广为流行,只是吹笙的男子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女子舞时也不拿巾和铃,通常是徒手而舞。芦笙舞有快舞和慢舞之分,在节日和比赛场合里多跳快舞,舞姿健康粗犷、情绪欢快开朗;而在村寨的院坝上多跳慢舞,动作优美、情绪舒缓安详。

转载申明:灵堂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