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诗经宗庙祭祀的乐歌?

2025-02-26 03:19:17  来源:网络   热度:41

一、诗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二、诗经祭祀诗的代表作?

诗经由风雅颂组成,其中《颂》主要是祭祀,有周颂,鲁颂,商颂。

三、诗经中祭祀所唱和的内容?

一、 《小雅》中祭祀诗共计四篇:

《楚茨》是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

《信南山》是周王祭祖祈祷福的乐歌;

《甫田》是周王祭祀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的乐歌;

《大田》是周王祭祀田祖而祈祷年的诗;

二、《大雅》有祭祀诗三篇:

《既醉》祭祀祖先时工祝代表神尸对主祭者周王所致的祝词;

《凫鷖》是周王绎祭宾尸(祖先)时所唱的诗;

《云汉》是周宣王求神祈祷福的诗。

三、《周颂》祭祀诗最多,共有二十二篇:

《清庙》是周王祭祀文王于宗庙的乐歌;

《维天之命》、《维清》都是祭祀的诗;

《烈文》是成王祭祀祖先时诫勉助祭诸侯的诗;

《天作》是周王祭祀岐山所奏的乐歌;

《昊天有命》是周王祭祀成王的乐歌;

《我将》是祭祀上帝的乐歌;

《时迈》是武王克商后巡游狩猎诸侯和祭祀山川百神的诗;

《执竟》是祭祀武王、成王、康王的乐歌;

《思文》是郊祭周人始祖后稷以配天的乐歌;

《噫嘻》是一首祈祷谷的乐歌;

《振鹭》是宗庙助祭的乐歌;

《丰年》是秋天丰收后祭祀祖先时所唱的乐歌;

《有瞽》是一首和乐祭祖的诗;

《潜》是周王献鱼求福祭祀于宗庙时所唱的乐歌;

《乐 》是武王祭祀文武,在祭毕撤去祭品时唱的乐歌;

《载见》是周成王率诸侯拜谒武王庙祭祀土神谷神的乐歌;

《载 》是周王在春天籍田时祭祀土神谷神的乐歌;

《良耟》是周王秋收后祭祀土神谷神的乐歌;

《丝衣》是周王祭神而燕饮宾客的歌舞诗;

《赉》的武王克商还都,祭祀文武并封功臣的《》乐歌;

《般》是周王巡狩祭山川的乐歌;

四、《商颂》五篇全是祭祀诗

《那》、《烈祖》是春秋宋君 祭祀祖先的乐歌;

《玄鸟》是宋君祭祀并歌颂祖先的乐歌;

《长发》是宋君建庙祭祀高宗的乐歌;

《殷武》是宋君建庙祭祀高宗的乐歌。

四、诗经中用于寺庙祭祀的是?

《颂》。

《诗经》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因其为三百零五篇),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五、诗经中宗庙祭祀是哪个?

诗经中宗庙祭祀是《颂》。

《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

《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六、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什么?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颂》。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七、《诗经》中用作宗庙祭祀的乐曲是()?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八、古代祭祀文化常识?

祭祀文化

祭神

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人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人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祭祖

原蓼泉县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举行祭“风神”活动。其仪式放在夜晚举行。活动由县政府主办,地点在西门外草滩。白天请道士念经,傍晚由县长亲自出场主祭,由警察带上一个监狱在押的犯人。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犯人带到挖好的坑前,由“刽子手”持刀装模作样表示砍去犯人头颅,实际以猪头或羊头代替人头,抛入坑内掩埋,然后带犯人回监狱。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风神,祈求“立夏”后再不要刮大风,祝愿当年的庄稼丰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记述)。有些名门望族,在纪念先祖之日,在坟茔里要续族谱、家谱,有的要重立“族规”,如有的后人做了偷牛盗马的事,要在坟茔里进行惩处,有的棍打四十,有的要在坟茔罚跪儿个时辰,起到警诸后世的作用。

一些出门在外或远离家乡几年至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无论何时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谈先祭祖”。有些在外赚钱的富户,为荣光耀祖,显扬父母,不惜花费几百、几千辆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请满堂僧道超度亡灵,还要大宴宾客,其声势显赫,令乡邻羡叹。

祭拜孔子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聚集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较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其费用一般由民众分摊,也有参加者负担的。

另外,农村各地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还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种祭祀活动。其意都是为了祈祷平安,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或消灾灭病。另外还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毡匠祭阴仙,买卖人祭财神的活动。还有油房、醋房、染房、皮匠、鞋匠、挂面匠等,都各祭有主,不一细说。

祭祀,涉及博大庞杂的神灵体系,关联到祭祀文化的诸多元素。本文简要概述了祭祀的对象、祭品的种类及处理方式、祭祀的场所等要素。关键词:祭祀、神灵、祭品、场所。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九、巫觋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区别?

巫术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从古史数据和人类学理论来看,三代以上,三皇五帝时代的巫觋已比较接近于沟通天地人神的萨满。而夏商周三代的古巫虽带有上古巫觋的余迹,但已转变为祭祀文化体系中的祭司阶层,其职能也主要为祝祷祠祭神灵,而非巫术。

三代古巫的记载出现在文字产生之后,这时中国文化已经历了原始发育的很长一个过程,神灵的观念早已出现,献祭媚悦神灵的行为已成为文化—宗教的重要形态,原来部落的公共巫师已转变为祭祀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角色,早期的巫觋文化已经演进为祭祀文化,这是上古宗教文化第一次重要的转变。

祭祀文化及其背后的信仰特性,正是西周春秋时代思想发展面对的主要对立面。

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祭祀崇拜形态可能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势力的崇拜,即崇拜那些和人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或人类对之依靠性很强的物体。

自然物崇拜与自然神崇拜作为原始信仰是不可分的,人在对自然物体进行崇拜时,总是将某种神性赋予了自然物体,或以自然物体具有神性为前提。

十、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回答如下:祭祀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祭祀文化的传承可以保护和维护文化遗产。祭祀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祭祀文化有助于保护和维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祭祀文化的传承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祭祀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祭祀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祭祀文化的传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祭祀文化是一种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和崇拜,传承和发展祭祀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祭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