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跪拜礼的含义

2023-01-15 12:18:27  来源:网络   热度:

跪拜礼的含义

跪拜礼是中国一项历史传统极其悠久的礼节。直到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流行晚辈向上辈磕头致敬的礼节。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屈膝下跪是一项有辱尊严的做法。故而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讽刺一个人没有气节,也会形容他是“奴颜婢膝”,似乎跪下是丧失人格。

其实最初跪拜的礼节,并没有这种意思。

中国的古礼萌发并形成于先秦时代。那时人们日常起居,还没发明出凳子,平时都是直接坐在坐榻或者席子上,臀部没法着力,就双膝跪地,再将臀坐于脚上。

跪拜礼就是在跪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人们在跪坐时,为了表现敬意,便将腿部打直、臀部抬离脚和小腿,形成了只跪不坐的姿势,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跪的礼节。

拜则与人类本能有一些关系。原始人在自然环境中捕猎时,往往得将头部抬高,以便观察形势。如果把上身俯低,头部低下,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容易受制于人。那么,向别人俯低上身、把头低下,实际上代表了我把生命安全都交给你、对你绝对信任的意思,这是一种最高等级的礼数。拜也分许多种方法,有的是跪拜,有的是揖拜

后来跪与拜结合起来,就成了最庄重的礼节。中国最早的关于礼制的典籍《周礼》规范过九种跪拜的礼节,其《春官・大祝》篇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

稽首是最基本、等级最高的跪拜。“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磕到地面后,要留一段时间,“稽”就是稽留、稽迟的意思。这种跪拜,多用于晚辈向长辈、臣子向皇帝、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等非常重要的场合。

顿首,动作与稽首基本相同,只不过头点地时间极短,一触即抬。多用来同辈之间的礼节。《水浒》中提到,江湖好汉见面后互行跪拜之礼,都是用的顿首礼。所以现在一些农村地区祭祖时,头一磕地就抬起来,实际上并不合跪拜古礼的意思。

空首,是指拱手于胸前,然后跪地,以头触手。所以也叫拜手礼。这是一种礼数稍轻的礼,用于不是太庄重,不需要重礼的时机和场合。

古代皇帝接见大臣,并不是什么场合都要求以臣子跪拜。皇帝即位、册封皇后、太子等,举行大的朝会,皇帝在礼仪性场合颁布重大的诏命,臣子们一般要集体跪拜,表示庄重尊崇。而一般性的议事,并不是自古就有。

秦汉以降,重要的大臣和皇帝议事,都是赐座的。直到隋唐,低级的臣子晋见皇帝需要俯伏奏事,但高级臣僚,在皇帝面前也是有座的。唐太宗有一次正在玩鹦鹉,魏征进来奏事,他见皇帝漫不经心,想赶紧听完继续玩,就不紧不慢地坐着与太宗议论政事。太宗把鹦鹉藏在怀里,魏征故意说的时间特别长,后来把鹦鹉活活闷死了。

宋朝以后,大臣上朝议事,就撤去了凳子,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明朝也执行了这样的办法,皇尊臣卑的趋势更加固化。到了清朝更甚,前朝还只是大臣给皇帝、太子跪拜,清朝则要求,凡是皇室诸王,大臣见了一律下跪。如果日常见面,跪拜一下打个招呼倒也罢了。最怕的是当面奏事,也要跪着回禀。而很多重要的大臣,往往都上了年纪,长时间跪禀则难以忍受。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康熙皇帝命王大臣议丧礼于永康门外。当时皇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都坐着议事,负责议礼的大学士和九卿都跪着回话。太皇太后的大丧,需要议论的事非常多,从早晨到说的中午,年老的大学士们都顶不住了,老臣王熙七十多岁了,膝痛难忍,屡屡歪倒。康亲王杰书叱骂他不守礼数,给事中高层云愤然说:“这种礼制苛刻如此,不要也罢!”

高层云遂写了个奏章,说大学士都是皇帝的辅弼大臣,宗室诸王应该以礼待之,怎能动不动让他们下跪,这太有失国体了。

当时清朝正处于尊崇满族勋贵的顶峰期,这本奏章一上,无异于揭龙鳞。满朝大臣都为高层云捏了把汗。谁料康熙皇帝居然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说,以后开会讨论政事,大臣不得向宗室诸王下跪。清朝跪拜过频之风这才稍有抑制。

古代跪拜礼中单膝下跪和双膝下跪有什么区别??

正常情况都是双膝跪地;单膝跪是属于军礼的,古代将军们要穿很重的甲胄,如果双膝跪的话,再站起来会很费力气,用时间也会较多,所以用单膝跪,方便迅速上传下达军情和命令。

跪拜礼仪:君坐臣跪,明清两代从细节上看又不一样。明代君臣议事时,只有奏事者...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扩展资料:

礼仪

1、旧习,在遇到德高望重、权力大的人(官员、元老等等)常作揖跪拜表示高度的忠诚和尊敬

2、在中国大多数地区还保留着过年时晚辈向家族长辈跪拜的习俗,通常长辈会在晚辈(通常是未成年儿童)施跪拜礼后发压岁钱。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磕头是崇敬的最高标志,对某个人的跪拜行为表明对这个人的忠诚与尊敬,同时,被强迫对别人跪拜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耻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跪拜

实际上跪拜礼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这种传统,如古代欧洲人向其国王行跪拜礼,三大教(佛、天主/基督、伊斯兰)都向其神行跪拜礼,到现在在韩国结婚的新人仍向长辈行跪拜礼!

下面说一下中国跪拜礼的由来:

=================================================================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参考资料:

正常情况都是双膝跪的;单膝跪是属于军礼的,古代将军们要穿很重的甲胄,如果双膝跪的话,再站起来会很费力气,用时间也会较多,所以用单膝跪,方便迅速上传下达军情和命令。

双膝下跪一般都是晚辈跪长辈,下属跪上司的,百姓跪神灵,被跪的那个一般身份都比跪的那个要高。而单膝跪在欧洲非常常见,但在中国却很少见,因为欧洲人认为双膝只能跪上帝,对国王都只能是单膝,而中国人眼中皇帝就上帝,跪皇帝自然要两条腿一起跪。跪皇帝跪习惯了,干脆跪谁都双膝,这样不麻烦,而且单膝总给人一种蔑视的感觉(一个江湖人士逼迫另一个江湖人士下跪的时候一般都是单膝的,如果双膝跪说明两个人是老大和小弟的关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