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七月十五鬼节的禁忌

2023-01-15 16:43:36  来源:网络   热度:

七月十五鬼节的禁忌

不可与父母、长辈争吵 七月十五还是道家的中元节、佛家的盂兰盆节,它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佛家盂兰盆节的来历,就是源于目连尊者对亡母的孝道。我们对父母、长辈尽孝,首先对他们态度要恭敬,切不可言语不敬,更不可与父母、长辈争吵。

尤其是七月十五这天,如果真有祖先亡灵的话,看到子女和父母争吵,他们在九泉之下怎么能够安心呢?

不可对父母不孝 对父母的孝顺表现在方方面面,反过来说,也就是方方面面也可以表现出对父母的不孝顺来。比如说,吃饭先盛给父母,是子女应有的表现;如果只管自己吃饭,压根不管父母,这就不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也许,只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在七月十五这天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表现。

不可不祭祀祖先 七月十五的祭祀中,人们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往往还会多准备一些食物、供品给那些孤魂野鬼们。为了自己的祖先不至于沦为无人祭祀的游魂,切不可不祭祀自己的祖先。

不可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嬉笑 祭祀的时候态度要虔诚恭敬,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切不可嬉皮笑脸,哼着小调,举止轻浮,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

不可嘲笑他人祭祀祖先的行为 祭祀祖先的方式因人、因地而异,我们切不可因为不了解、不熟悉情况,而随意嘲笑别人的祭祀行为,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人祖先的不敬。

不可进食他人祭祀祖先的食物 有时候小孩不懂事,看到他人祭祀的食品可能就会吃掉。这就需要大人预先叮咛嘱咐,告诉孩子这是不可以食用的,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不可肆意议论鬼神之事 有的人说自己不信邪,不相信神啊,鬼啊的,还要故意在某些场合大声说出来,唯恐别人听不到。

即便你没有对鬼神的敬畏,也请你在七月十五这天,保持沉默,起码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是传统的继主日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回答者: dahuzi1954 - 进士出身 九级 2006-3-23 14:02 回答者: 流沙19840928 - 经理 四级 2006-3-23 14:02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其来历有多种版本: 第一种说法: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行为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是给亡故的先人送钱。 我们这里就有七月十四上坟的风俗,在坟前烧纸钱,供奉包子,祭奠先祖。 十月初一“寒衣节”的由来和传说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一样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过十月一”。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其来源于秦时孟盖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钱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将农历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这样做,虽然反映也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一种缅怀之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