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黄河农耕文化内容?

2025-04-21 21:22:50  来源:网络   热度:54

一、黄河农耕文化内容?

三皇五帝都是中国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占世界黄土分布70%)黄土高原。黄土由细小的粉沙和黏土重叠组成,非常疏松,容易被水冲走。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带走大量的泥沙,因此成为世界上携带黄土最多的河流,不但河流变成了黄色,连黄河注入的大海也变成了“黄海”。

如果说尼罗河是埃及仁慈安详的母亲,给埃及人民带来无限的欢乐,那么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则显得喜怒无常,经常制造可怕的灾难。黄河平时水量不大,经常断流,不利灌溉、航运和发展渔业,但是每到夏秋暴雨季节,就变得洪水暴涨,来势汹汹,而且每次洪水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都是突然和不可预见的,每到黄河泛滥之际,河水经常漫过河堤甚至改变河道,居高临下的河流将带来难以估计的灾难。十年九害是对黄河深刻的描述,据 1959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93次,重要改道 26 次,其中包括 7 次大改道,每次都造成极大的破坏,是世界上吞没生命财产最多的河流。

虽然黄河带来种种灾害,但是由黄河带来的黄土塑造了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泥沙沉积的冲积平原,其中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华北平原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黄海和山东丘陵,主要位于河南、河北两省。其地势低平,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路面平坦,一马平川,被称为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居民只能集中生活在河流两岸,而华北地区居民却能够遍布整个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国首位,由黄河带来的黄土疏松而又肥沃,相比之下,两河流域的土壤又干又硬,西欧与南欧的土壤则属于高度的粘土质,这意味着这些地区需要等到青铜农具出现后,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而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农耕者只要用简单的木制工具就能大范围开垦种地,获得好收成。

华北平原

只有如此广阔肥沃的平原才能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也只有如此平坦无阻的平原才能形成长久统一的国家,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提供必备的地理条件。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中原的主体,处于中国地理的心脏部位,平原上的河北磁山遗址是北方粮食种植的发源地,磁山文化之后,在约公元前 6800 年又出现以河南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裴李岗居民已经住进半地穴式建筑,会种植粟米,饲养鸡猪,以手工制作红陶出名。贾湖遗址位于裴李岗遗址南部,是已知最早的北方水稻种植地,在贾湖遗址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骨笛,以及用稻米、蜂蜜和水果味原料酿造出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在遗址中发现的龟甲等器物上契刻的符号,被称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雏形。

贾湖遗址上的龟甲契刻文

约公元前 5800—前 5400 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文化从华北平原向西扩张到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出现了以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为代表的大地湾和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以发现中国最早的彩陶而闻名,其中的天水大地湾遗址是截至目前天水地区发掘出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物珍藏量最丰富的原始社会人类聚居村落遗址。而甘肃天水正好是三皇之首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大地湾文化常被视为伏羲崇拜的发源地。不过据秦《世本》载:“(伏羲)取牺牲以供庖厨,故曰包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氏。”《史记•补三皇本纪》载:“(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战国《尸子》载:“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可见伏羲崇拜应起源于渔猎畜牧经济群体,而大地湾文化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此伏羲传说也可能并非起源于大地湾文化。

二、农耕祭祀流程?

1、祭典开始:鸣炮。

2、执事者各司其职,鼓起严、鼓再严、鼓三严。

3、请陪祭者就位、请副主祭者就位、请全体裔孙肃立。

4、请主祭者至门口迎祖(由礼生带领)。

5、迎祖:(敲钟擂鼓:二鼓一钟)全体裔孙面向门口,主祭者跪,恭读请祖文,兴,礼生带领主祭者及司炉(将香炉)回会场(曰:请主祭「一鞠躬」至案前「再鞠躬」行安香礼「三鞠躬」)。

6、献茗(鼓一声)拜(钟一声)进。

(鼓起严、鼓再严、鼓三严)

7、行上香礼:(全体裔孙)拜(钟一声)再拜(钟一声)三拜(钟一声),进香。

曰:林姓始祖 源远流长 列祖列宗 辟土开疆

(鼓初严)

8、行初献礼:主祭者跪(只有主祭者拜)

献花(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馐(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果(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牲(鼓一声)拜(钟一声)进,初献爵(鼓一声)拜(钟一声)进,献财帛(鼓一声)拜(钟一声)进。 民俗节庆门户网站

三、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遗址是哪?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文化遗址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黄河伊洛河流域汇集处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源地,这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适合各种各样农作物生长种植,早在上古时期炎帝部落在这里发明了我国华夏农耕文明,由此向周边尤其是湖南湖北省传播稻谷种植技术。

四、傣族农耕文化?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有掸、白衣、摆夷等名称。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的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傣族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之一,农耕和水稻种植一向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构成了傣族文化特点的物质基础。傣族建筑以竹楼为主。生活在里面,既可避雨季的潮湿,又可免暑季的酷热。

竹楼四围有很多空地,外围篱笆,空地上种着各种亚热带花果,四季飘香,有如一个小小的天然花园,给人一种非常协调而安详的感觉。

五、元朝农耕文化?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六、农耕源头文化?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 农业的思想理念 、 生产技术 、 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它的形成和发展, 浸透着历代 先贤的血汗, 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 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 已发现了 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 万年以前 。考古证明, 距今五六千年前, 在我国的黄河流 域 、 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 在 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 和智慧, 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 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 与自豪, 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特别是乡村社会 生活的各各方面 。 但是, 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冲击,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 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 特征丧失的威胁 。 因此,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 代价值, 保护 、 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 具有十分深远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

1. 主要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 那么, 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 “ 应时 、 取宜 、 守则 、 和 谐 ” 八个字 。

(1) “ 应时 ” 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 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 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 。 夏代的历日制度 《 夏 小正 》 中, 已把天象 、 物候 、 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 起便于民间掌握 。 后来, 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人们

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 直到今天, 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 业生产活动的依据 。 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 、 物 候 、 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 动, 其时间性是很强的 。 因此, 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 的准则, “ 不违农时 ” 是世代农民心中的 “ 圣经 ” 。 “ 夫稼为之 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 ” ; “ 是故得时之稼兴, 失 时之稼约 ” (《 吕氏春秋 、 审时 》 ) 。 “ 凡耕之本, 在于趣时 ” ; “ 得时之和, 适地之宜 ” 。 应时, 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 视 。

(2) “ 取宜 ” 取宜主要是对 “ 地 ” 来说的, 即适宜 、 适 合 。 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 、 因地 、 因物制宜, 把 “ 三宜 ” 看 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 。 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 地制宜, “ 取宜 ” 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 我们的祖先在农 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 “ 取宜 ” 的原则, 周祖农耕文化中的 “ 相地之宜 ” 和 “ 相其阴阳 ” 理念, 就是 “ 取宜 ” 的实践经验总 结, 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 用 。

(3) “ 守则 ” 则, 即准则 、 规范 、 秩序, 它是人与自然长 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 。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基, 蕴含着 “ 以农为本 、 以和为贵 、 以德为荣 、 以礼为重 ” 等 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 。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 头, 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 、 崇尚和谐 、 顺应自然 、 因地制宜 、 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 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中华民 族绵延不绝 、 生生不息 、 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

七、农耕文化文案?

我特别喜欢农耕文化,我觉得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底,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来源,我希望农民伯伯都能够学习一下农耕文化

八、农耕文化赏析?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九、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区别?

所谓农耕文明,就是今天文明人所说的“城乡一体化”。自有农耕以来,一直是士、农、工、商不分离,所谓天人合一,应该指的是天与地,也是城与乡的关系。今天我们是以西方人的工业文明来解读中国农耕文明注定是无解,也一定是错误的。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

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这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完全符合中国农业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际。

十、农耕文化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周热门